办一所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大学——访黄河科技学院董事长胡大白
本报记者 胡炳俊 本报通讯员 周丽华
记者:黄河科技学院作为我国第一所教育部批准的民办本科普通高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大胆改革开拓创新,据我了解学校正在向建设地方名牌大学不断努力。您能简单为我们介绍一下学校的发展情况吗?
胡董事长:“服务地方,应用为本”是“地方名牌大学”的内涵之一,也是始终贯穿于黄河科技学院发展历程的一个办学理念。
自1984年创办以来,学院秉承“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主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近年来我们增设了医学影像技术、工程造价、光电信息工程、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等应用型本科专业。目前学院的学科门类涵盖了工学、文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包含了56个本科专业、31个专科专业;形成了区域经济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省级重点学科、护理学等5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市级示范(重点)专业,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建有纳米功能材料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今年学院又入选了教育部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单位。应用型的学科专业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源源不断地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输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记者: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黄河科技学院在探索特色育人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哪些新的探索?
胡董事长:对学生负责,就要让他们学到真才实学。2008年通过国家教育部评估后,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全面素质教育与特长发展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三结合”思路,建立了普通教育课程、学科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创新性选修课程四个课程平台以及贯通课程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目前建有工学、理学、医学等学科类的实验(实训)室84个,实验分室240个,校内实训基地6个,实训分室11个,校外实训基地208个,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实践锻炼平台,实现了学生“一人多证、一专多能”。“学历+技能”的培养模式让我们的学生有知识、有技能,工作后上手快,发展后劲足,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已经成为我们学院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学院与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每年可接纳机械类相关专业12000人进行实习,已成功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另外还与苏宁电器、达研(上海)光电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了”苏宁班”、“达研班”等等。公司派工程人员来校讲课,学生到公司实习,毕业后留在公司就业,这样既探索了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径,又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并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这已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齐越朗诵艺术节等各种竞赛中,都能看到黄科大学生的身影。仅2012年,黄河科技学院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就获得160个国家奖项,其中一等奖23个,在502个省级奖项中获一等奖121个。如,学生杨震虎发明的“山地自行车强制定位V闸”、杨潇发明的“节能减震道轨接头”等获得专利;学生陈飞,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跆拳道男子84公斤级以上比赛中问鼎金牌……
记者:据了解,学院从2003年就开始推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使学生的毕业设计由“纸上谈兵”变为真刀真枪的实战,您认为作为民办高校,独特的优势在哪里?
胡董事长:当前民办高校的优势在于大胆创新,探索政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联合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学院推行的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由企业出题,学生设计,企业评分,市场检验,将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变成一个与市场与企业磨合的实践过程,既解决了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关,又在实战中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每年都有很多毕业设计直接被企业采纳,学生也被留在了企业就业。学生设计的“河南汉堡黄食品有限公司VI设计”、“王守义十三香形象整合”、“河南裕华上联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标志设计”等均被企业采用。机械专业学生设计的船用起重机吊臂结构,目前已在河南新源重工机械有限公司16吨起重机上投入使用。学生设计的“花花世界—春月夜”、“布·伊”礼服设计分别被两家服饰公司采用作为2013年春季款。
记者:早就听说黄河科技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非常有特色,学院是如何因材施教,帮助学子走向成功的呢?
胡董事长:每名学生对于未来的梦想与目标是不同的。学院从学生一入学,就让学生做职业测评,根据性格特点、学习成绩、家庭背景、心理状况等,为学生量身打造职业生涯规划,按照就业、创业、升学三个方向,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对于有考研目标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在教学上采取了分级教学法加大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对准备就业、创业的学生,则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实验、实训安排方面也做到不同侧重。我们理工实验大楼的九楼,是全天候无节假日地对学生免费开放,学生可以在这里自主设计发明产品。
目标明、方向准、准备早、信心足,我们的学生不论考研还是就业、创业,都有较高的成功率。在考研方面,今年商贸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考研录取率超过66%,医学院药学专业录取率超过84%,药学系二班有个寝室五个人全部考上了研究生;外语学院的张媛媛,刚入学时成绩只是中等偏上,但她早早做好了考研的规划,学习非常用功,四年内共拿到奖学金27600元,取得了省级三好学生、省优秀毕业生、翻译资格考试三级等优异成绩,最后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信息工程学院的张展,连续五次获得学校奖学金,考取了中级网络工程师资格证书,最后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考上了中科院。还有一个典型,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的朱施泽,这名学生入学时成绩也只是中等,但这个孩子不是死读书的那种,早在大二时他就做好了申请香港那边大学的规划,连续考了托福、雅思、三维CAD工程师等等。最后申请时,香港中文大学的老师看中的也是咱们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
记者:现在又到毕业季了,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不知道黄河科技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
胡董事长:多年来,我们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艺术设计学院2013届摄影摄像技术班21名毕业生,3月份即已全部正式签订协议,实现了就业。
我们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用人单位满意,“回头客”也多。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区的企业,TCL 集团、黄河实业集团、江海集团、邮电设计院等全国知名企业,都纷纷前来招聘,甚至连企业老总都亲自来挑选人才。
一直以来,学院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服务,全心全意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指导思想,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的就业内驱力;进行系统化分类别的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的就业针对性。为了使学生最大化地获得就业信息资源,我们第一个把省级人才市场引进校园,建立了“以校内2次大型双选会为主体,百场专场双选会为延伸,网上就业市场为载体,就业基地为依托”的就业市场体系,帮助学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在今年3月份的春季就业双选会上,就有近600家用人单位来招聘,提供了12500多个工作岗位,涵盖机械、电子、信息、通讯、汽车、IT等多个行业。截至面试结束时,已经有2300多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记者:自主创业是这个时代的特色,是当代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鼓励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学院在支持学生创业方面的经验做法吗?
胡董事长:其实黄河科技学院的建校史本身就是一部创业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一直是我校师生的品质特征。学院建立了学校、教师、学生、辅导员“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纳入本科课程体系。通过“校友会”和校企合作,聘请了一批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家担任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导师”,举办“黄河讲坛”、“创业梦”大讲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孵化园……这一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敢闯敢做的创新精神,教会了学生实实在在的创业技能。
多年来,黄河科技学院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创业毕业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段鑫,创办了高新科技企业“深圳市汇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12年荣登“首届深圳新生代创业风云人物”榜。2012届高凯,创办平顶山市运输公司第四分公司,拥有70名员工,年效益达120多万元;同届的涂小兵,在校期间就创办了河南易程旅游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年利润过百万元。2013届毕业生马妮娜在今年1月份创立了河南本土风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毕业前就实现了成功创业。
记者:刚刚获得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的张大奎是咱们学校的毕业生吧?对于困难学生,学院为他们提供有哪些扶助政策?
胡董事长:是的。其实这些孩子坚韧不拔坚持梦想的精神是很感人的。就像大奎,由于他是个脑瘫患者,行动不便,很多学校都不愿意接收,但是他一直自强不息,坚持求学。2002年他来到黄河科技学院,现在已经是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博士了。对于渴望知识的残疾学生,学院一向是敞开大门的,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段志秀2011年来到我校学习,学校全免了她的学费和住宿费。考虑到她行动不便,专门把她安排在生活便利、离宿舍较近的地方。在宿舍里专门安排了两个性格乐观、积极主动的同学照顾她的生活。为了解决她行动缓慢的困难,学校配备专用自行车,专门成立生活帮扶小组。
同时,我们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分别实行有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年)、国家助学金(3000元/人·年)、国家助学贷款(每生每年最高可贷6000元)、入学奖学金、校内优秀学生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十佳优秀贫困学生”奖学金等奖助学金政策,并通过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临时补贴等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资助覆盖率达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