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师”借助“互联网”走进遥远的“教育孤岛”

  在贵州农村的一个小学课堂上,一堂数学课正在进行。然而讲台上并没有老师,只有一个大屏幕。屏幕里的老师身在上海,他通过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一问一答的交流,仿佛与学生置身于同一个时空。这是一堂互联网支教课。

  中国有很多贫困地区,由于师资匮乏、教育设施落后而成为一座座“教育孤岛”。根据今年上半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全中国有9万多所缺乏教育资源的学校。

  每年,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教队伍来到这些“孤岛”支援,据中国教育部官方数据,截止2015年中国乡村教师的总数达到330万人。然而,偏远贫困山区难以长期留住人才,而大学生短暂的社会实践也难以改善山区长期的教育资源匮乏。

  近年来,不少公益的机构开始采用在线支教这种新兴的方式。互联网科技手段介入,能否为这9万个“教育孤岛”带来新的局面?

  难以确定的课表,难以留住的乡村教师

  

  孩子们在认真听视频里老师讲的课。

  “硬件改善了,却缺少教师;人来了,又走了。这是中国支教的普遍现象。”荆攀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做慈善,今年开始全职做“为中国而教”的总干事,这是一家致力于组织大学生到农村任教两年并为他们提供系统培训的公益组织。

  “我第一次来这所贵州小学的时候,这里条件很差,冬天漏风,夏天下雨,灯光昏暗,学生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学习。”荆攀举了个例子,“后来,各地的希望工程带着爱心人士来到这里,2015年政府也投入了资金进行改造,学校硬件已经比原来好多了。”从照片里记者可以看到,学校的教室、食堂等都焕然一新,操场甚至翻修了橡胶跑道。“房子盖好了,唯一的问题就是缺人。”

  每年9月份开学,城里学校的孩子马上就能拿到新学期的课表,但对于乡村小学来说,一张课表,往往是很难定下来的事。“要确定课表,首先要确定好老师,但是乡村老师的变化是很多的,有的老教师突然不能教了,有的年轻老师怀孕了,有的老师在当地呆了一两年吃不消回去了。”荆攀在山区支教的时候,学校校长每天都很忧虑,担心她随时会走。

  年轻教师留不住,导致学校课程单一匮乏。“很多农村学校是开不出音体美课程的,甚至难一点的物理化学、政治历史课都开不出来。”荆攀说,“我们学校曾经有一位体育专业的老师,一上就是全校800人的体育课,音乐老师一上就是800人的音乐课。”

  缺乏专业专职的教师还带来教育设施的闲置。“有些学校硬件设施不错,但图书馆和实验室几乎是关闭的。有的老师专业能力不强,怕把实验室的东西弄坏了;而有的是因为开启这些设施需要增加工作量,而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本身的工作量已经足够大了。”

  一所有6个年级农村学校,往往只有6名老师。“任何时间点,总是有某一个或几个班级是没有老师的。”荆攀算了算,“一周16节课,每位老师每天得上三四节课,还得备课、批作业,还有行政事务。”教师压力大,还会出现有些班级被落下,“六年级班没人敢带,这样的班级往往纪律很乱,带班老师流动性很大。”

  每年,来支教的乡村老师一批批地来,又一批批地回去。据中国支教及助学数据中心的数据,半年以下的短期支教占所有支教活动的一半。“实际上,出于对孩子的延续性和学校管理延续性的考虑,两年时间的支教是必要的。”荆攀指出。

  目前,很多短期支教都改成暑假实践活动,支教不是重点,主要是为了带在校学生去体验课外生活,做一些爱心活动。“这些实践团去支教的大部分是在乡镇的中心小学,实际上乡镇以下的村级完小,以及比完小条件更差、为数更多的山区教学点,更迫切需要教育资源。”

  没有围墙的“教室”,志愿者遍布全世界

  

  老师通过视频提问,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

  如何解决地域限制带来的支教人才短缺,减轻支教老师的压力,吸引更多人加入支教的队伍?不少公益组织开始利用互联网来跨越这一道道屏障。

  Abby来自菲律宾马尼拉,是当地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职员,业余时间,他对口给甘肃省平凉市一个农村学校的班级支教,他上课的方式就是通过视频会议系统,用全英语给孩子们上课。Abby现在一天可以上四堂课,已经上了三个学期了。

  作为一名业余志愿者,Abby所利用的是一个名为“支教2.0”的线上支教平台。“支教2.0”,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互联网探索中国支教的2.0新版本。先是搭建平台和设备,为上课提供一套可实时语音互动的视频会议系统;然后在全球招募志愿者,所有的老师来自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以华人为主。

  目前,“支教2.0”在甘肃平凉有8个远程教室,每个教学点配备1个老师,对应8个学生。“国家规定的教师匹配率是1比23,从匹配率来说我们只有1比8。”据“支教2.0”负责人顾思毅介绍,现在有很多志愿者平时在线上给孩子们上课,到了假期他们会到线下,实地去给孩子们上一堂课。

  受益于远程教室的不仅是学校的孩子。农村地区最缺英语老师,上海一名中学老师陆蓉,连续三个星期通过网络给乡村老师培训英语。一批复旦的学生利用网络,连续三年给云南一个孤儿院的孩子们补课。还有志愿者利用远程教室给城市里的留守儿童开一些周末的成长课程。

  改变传统公益方式,重在“后端操作”

  传统的公益方式都是“靠前操作”,前期到当地踩点调研,回来募集捐款,然后回到当地发放捐款,拍照记录就结束了。而远程教室的操作都在“后端操作”。目前“支教2.0”有30多个团队,管理着散布在全国各地的20多所教室,每一个教室都有一个管理员。顾思毅表示,明年还会开出将近20所学校。

  在平凉搭建起来的第一个远程教室,当时建设费用只有几千元,但对这个教室投送的教师有12名。“12名教师所提供的教育资源的价值远高于建设的投入。”顾思毅表示,“左手拿进一百块,右手交给孩子们也是一百块,这是目前的大部分公益项目,而从一到百的投入和产出,是未来公益的方向。”

  除了高效利用有限资源以外,充分激发存量资源也是远程教室的优势。位于甘肃陇南市的下峡村小学,十几年来只有一位刘老师任教。今年,下峡村小学搭建了一个远程教室后,由当地教育部门招募志愿者,利用市和县一级闲置的教育资源给村里的孩子上课。“这是我们有史以来第一次撬动体制内教育局的存量教育资源。”顾思毅表示,“要对这么多教室进行远程管理,离不开当地教育部门的合作。”

  “公益活动的后端操作是个专业、持久而且费时费力的工作,公益不是给一些钱和物的问题,只有长期的维持和培养,深层次地进行系统建设,才能真正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本文图片:U来公益?供图 ?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jfshqux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