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双减”后的首个暑假——暑假的N种打开方式
7月6日,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宁小学,孩子们在暑期足球训练营教练的指导下学习足球技巧。本报记者王铮摄
7月7日,开封市市民广场上,几名小朋友正在进行轮滑练习。李俊生摄
7月7日,温县陈家沟一家太极拳武校,少年学员正在练习太极拳。徐宏星摄
7月5日,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员为孩子们讲解防溺水知识、传授安全急救技能。本报记者王铮摄
7月4日,郑州市二七区文化馆暑期少儿公益培训课上,孩子参与制作面塑手工,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本报记者王铮摄
编者按
进入7月,全省各地中小学生迎来暑假。这是“双减”政策实施后首个完整暑假,没有了学科类培训班,家长和孩子将怎样安排假期?学生如何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就此,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和老师,多角度呈现中小学生别样的暑期生活。
安全教育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本报记者曹萍
“妈妈,这个肯定选A,有人落水了不能手拉手去救,那样很容易滑进水里。”7月5日,在郑州市某单位工作的侯女士和孩子一起答题时,读一年级的儿子小葵很严肃地给她进行了一番“科普”。
暑假到了,学校布置的安全教育平台上的作业,小葵特别积极,还总是拉着妈妈一起看视频。“孩子非常重视和认真,带动我也学到很多知识,预防溺水、火灾逃生、地震避险等都非常有用。”侯女士说。
孩子们不仅在家里是“小老师”,还走进镜头当上了防溺水“宣传大使”。郑州市第八中学八年级的程心玥、冯翰轩等几名同学,一起参与拍摄了安全教育宣传片。
“未经家长许可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或戏水……”距离拍摄过去一个多月了,冯翰轩还能一字不差地说出台词。
回忆那次拍摄,程心玥说:“我们还一起收集资料、改编台词,设计对话、动作和场景等,客串了一把‘导演’。”孩子们在向别人宣传前,自己早已将这些安全知识入脑入心了。
线上安全教育可以让孩子们随时随地学习,线下的安全课堂则能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掌握相关技巧。
7月5日下午,郑州市长江西路小学三年级小学生李思齐和妈妈坐了一个小时的地铁,赶到郑州市图书馆,参加由郑州市红十字水上救援队的志愿者们带来的安全教育亲子课。
课堂上,李思齐一会儿高高举手回答问题,一会儿上台扮演“落水者”,还在结绳固定、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这些技能训练时动手操作,学得很认真。
“把这些都学会,不仅能保护自己,紧急时还能帮助别人。”活动结束,李思齐感觉收获满满。
如今,安全教育已成为家长和孩子的“必修课”,让时刻保护好自己的安全意识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
“这些活动也让我们家长深刻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让孩子们增强安全意识、学习相关知识,更要让好习惯‘长’在孩子身上,让每一个孩子都平安快乐。”侯女士的话,也是所有父母最朴素的心愿。
生命教育
珍惜生命 懂得感恩
□本报记者曹萍
“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最幸福的人。”7月4日,在郑州一家影院的放映厅内,电影《人生大事》的结尾,随着屏幕上出现点点繁星,稚嫩的歌声缓缓响起,触动人心。
走出影院,13岁的张婕还在回想电影中的一句台词“人生就像一本书,每个人都会翻到最后一页,有的人写的是句号,有的人写的是省略号”。“我觉得要更加感恩,珍惜身边的人,精彩地活着,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圆满。”张婕说。
《人生大事》探讨的是关于死亡的话题,看后却让人感到温情和治愈,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补上生命教育的重要一课。
到底什么是生命教育?福寿园生命教育团队讲师顾洋说:“生命教育就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积极地对待生活。”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要跟孩子谈论死亡?如何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这也是令很多家长困惑的问题。
假期来了,郑州的王女士收到了幼儿园的推荐书单,其中有一本叫《再见了,艾玛奶奶》,她陪着上大班的女儿一起读。
绘本讲述了艾玛奶奶从获知身患绝症到去世的最后时光,艾玛奶奶从容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与亲人一一道别,平静地迎来死亡。“孩子肯定不能完全理解,但似乎也对生命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王女士说。
这本绘本也是顾洋给孩子们上生命教育课时,经常会用到的故事。顾洋说,四季变换、植物生长衰落、清明节等话题都是与孩子探讨生命意义的教育契机,要利用这些机会引导孩子珍惜生命、过好人生。
研学旅游
在“行走的课堂”收获成长
□本报记者冯军福
探殷墟、寻甲骨文、制作青铜器……这个暑假,张宥佳过得格外充实有趣。
张宥佳是安阳市飞翔中学七年级学生。今年暑假,学校给他们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通过旅游实地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孩子以前的暑假作业大多是以写为主,今年的作业中有不少这样的研学实践活动,感觉很新颖、有趣。”张宥佳的妈妈杨女士说。
记者采访时发现,“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的假期作业形式更加丰富,不少学校通过精心设计创意作业单,为孩子们准备了多彩的“假期大餐”,鼓励学生走出家门,跳出书本,真正感受暑假生活的美好。
除了安阳市飞翔中学,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平小学也把“游学”融入了暑假作业中,让学生走访一个和河南名人有关的景点或古迹,并把发现和收获记录下来。
与此同时,随着暑假来临,我省各大文博场馆、景区景点,也迎来不少中小学生研学游团队,他们或亲近大自然,或探索古城文化,或进行劳动实践,以“边游边学”的形式,在“行走的课堂”里增长见识、收获成长。
“太神奇了,原来古代的青铜器是这样铸造出来的。”在殷墟景区半日研学游中,张宥佳不仅了解了盘庚迁殷、商人传说、农业生产和青铜器时代等知识,还亲手体验了从制范、脱模到浇铸的青铜器铸造过程。
考古+研学,成为暑假的新玩法。7月7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考古实践基地,10多个小学生亲自操作洛阳铲和手铲,利用刷子等考古工具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当“文物”出现的瞬间,小朋友们兴奋不已,他们将物品细心移出,放进密封袋,填写标签纸,以备保存。
暑期研学游,收获的不仅是风景和知识,更有精神的洗礼。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第二小学学生张凤珂参观完二七纪念塔后,在日记中写道:“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体育美育
家长“变”了孩子笑了
□本报记者师喆
没了学科类补习班,不能给孩子巩固英语、作文……“双减”后的第一个暑假,不少家长都为此感到焦虑和担忧:孩子暑期怎么过?成绩会不会下降?
“‘双减’对我们家的影响并不大,之前我也没给孩子报过学科类培训班。”7月7日,周口经济开发区莲花幼儿园教师闫怡静表示。
闫怡静的女儿果果今年10岁,暑假过后即将成为一名五年级学生。这个暑假,果果的生活丰富多彩。在和果果充分沟通后,闫怡静为她报了古筝课和舞蹈课。“体育锻炼也不能少,我们一家人每天晚饭后都会去小区附近的公园夜跑、跳绳,有时候也带她跳跳刘畊宏健身操。”闫怡静说。
“我自己就是教师,深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年至青少年时期的玩耍对于培养孩子的性格、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闫怡静表示,注重释放孩子天性并不意味着“放养”,需要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度选择相应的考卷、答题册等,在课余时间帮她复习巩固。
“双减”实行后,闫怡静明显感到了身边的变化。过去,女儿班级里绝大多数同学都要同时上几种补习班,邻居家同龄的孩子每天也奔波在不同补习班之间,放学后的小区里总是静悄悄的。“现在能听到楼下孩子们的笑声了。”她说。
家长之间的话题也有了变化。从互相打听孩子分数,讨论怎么多报几种补习班,到互相分析孩子们适合学习哪些艺术类、体育类课程。
前几天,闫怡静在网上看到了关于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布置“花式”暑假作业的报道。作业包含“仁、礼、智、和、艺”等五个领域共100个项目,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不同项目学习。
“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希望以后更多学校都能推出这样有温度、有厚度、有广度、有深度的个性化作业。”闫怡静也希望博物馆、科技馆等多组织一些针对青少年的暑期活动,让更多孩子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暑假。
大手牵小手
留守娃探访大学校园
□本报记者冯军福
6月30日,河南大学的校园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快看,这里好漂亮啊!”眼前的草坪、高楼和大树让7岁的张若琳惊叹。
这是一群来自太康县清集镇二郎庙小学的孩子。这天,在80后“白发校长”张鹏程的带领下,30多个孩子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感受大学生活。
这些孩子大多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暑假来了,留守在家的他们只有老人陪伴。为了让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丰富多彩,张鹏程就想着带他们去参观大学校园,看看外面的世界。
正巧,6月28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部分师生来到二郎庙小学开展播“种”育“苗”志愿服务活动,双方当场约定来一场“大手牵小手”的参观大学校园活动。
孩子们很少出远门,张鹏程特意租了一辆大巴,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听说要去大学校园参观,孩子们都很激动,6月30日早上5点多便起床,生怕迟到了。张若琳是学校的一年级学生,之前连县城都没去过,平常也不太爱说话,这次坐在大巴上,她一路上“叽叽喳喳”,和同学说个不停。
留守娃的大学校园之行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在李大钊塑像前,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在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观看千奇百怪的动植物标本;在啤酒酿造车间,了解啤酒酿造过程和发酵工艺;在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显微镜观察玉米根尖切片……每到一处,孩子们都显得格外好奇和兴奋。“一双眼睛都不够看!”六年级学生张博说,“好想永远记住在这里的每一幅画面,今后我要发愤图强好好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
“上大学是孩子们向往和追求的梦想。我能感觉到,参观时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张鹏程说,他决定以后继续推动“大手拉小手”活动,让这些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希望更多社会人士给予孩子们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