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砥砺前行,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
一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给我们送来了丰盛的精神食粮,让我如沐春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文,让我感悟颇深。这篇文章是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其中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这番讲话,为坚决破除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理应身体力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努力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好老师。
传承师德之魂,做有理想信念的新时代好老师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师者亦如是,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曾经也是职高生的我,不断提升学历,实现专业成长,最近被选调到了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附属幼儿园。我也有自己的理想,我当前的理想就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泸职校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为建成一所功能齐备、保教质量一流的,走在改革发展前沿的幼儿园而努力奋斗。从而实现既能为泸州市民的子女提供优质的保教服务,又能为泸职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实习见习的优质基地,推动形成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为全市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岀更大的贡献。我深信,我的梦想一定能够很快实现。
坚守师德之根,做有道德情操的新时代好老师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育是塑造人的活动,学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的师德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恪守底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其次,要做到有教无类、宽严相济,让学生享受公平的待遇;最后,要做到自我提升和无私奉献,做学习型、甚至学者型的新时代人民教师。
这让我想到这样一位老师,她孤身一人坚守教育战线多年,在大山深处种下了满园桃李,她就是“奇迹校长”张桂梅。张校长已过六旬,但仍孤身一人、无车无房、一身病痛,却用“蜡炬成灰泪始干”般的执念,在大山深处创建起了全国唯一一所专供贫困家庭女孩就读的免费高中,并用11年如一日的坚守,培养出了1645名大学生! 她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教育,让大山的女孩们插上翅膀,努力飞翔。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张桂梅这样的人真是傻透了,到最后浑身是病,得到了什么呢?但这是张桂梅的信仰,她很自豪自己所做的一切!
牢固师德之基,做有扎实学识的新时代好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这让我想到了一位我特别喜欢的教育工作者——李淑玲,她是泸州市纳溪区教科中心主任。由于对教育的执着与追求,李老师热心于做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她带领“云溪未来乡土教育家(管理类)”60名校长潜心实践,开展读书论坛、课题研究、工作室研修,辗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延安党校、华东师大、华中师大等八方求学、夯实功底。一名名“教育家”型校长,正以当代教育家的思想引领行动,一所所特色学校、品牌学校正傲立于云溪大地。她既是老师的导师,又是云溪教育的楷模;既是一名党员又是一面旗帜。
倾注师德之源,做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好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说到:“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正努力让“别样的温暖”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用“温暖”点亮孩子的美好心灵。
泸州老窖集团和泸州职业技术校于2017年起联合举办“众爱班”,该班全部定向招收为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由泸州老窖全程资助,入学的学生免费就读,每月还可领取650元生活补助费 。学校通过实施感恩教育、理论学习、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顶梁柱”。
有这么一位少年,他家境贫困,父亲残疾,他的命运在进入职校中后发生了改变,收获了成功。他叫刘志,是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2017级“众爱班”的学生,在泸州老窖集团携手泸职校创办的“众爱班”,他不仅学业取得成功,更成为了“众爱精神”的传递者,在刻苦学习之余,还主动报名与2018级“众爱班”学弟结对帮扶,以自身的成长去带动其他同学,身体力行地传递“众爱精神”。在学校、老师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刘志先后荣获了“泸州市新时代好少年”“全国最美中职生”多项荣誉,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并顺利考上了大学,开启了新的征程。
在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有更多像刘志一样获得帮扶、健康成长的学生。职业教育,紧扣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当前全市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期,“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学一门适用的技能,是贫困家庭“拔穷根”“奔富路”的有效途径。能给贫困家庭带去希望,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凸显职业教育“造血”的功能,从这个点讲,职业教育诠释着不一样的温暖。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我们正在为更多的孩子脸上洋溢着微笑而不断努力着。我想,他们的微笑才是这个时代最美的模样。
(作者系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