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大军

   

  技工教育是培育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山东高度重视,把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作为培育技能的重要手段,坚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工学一体化为方向,以提升院校办学能力为保障,深入推进办学方式、教育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校产、校企、校校间的深度融合,初步建成以技师学院为主要层次、技工学校梯次发展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强省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技工院校182所,其中技师学院46所,位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技工院校招生超过16万人,在校生达40万人,位居全国第二位,技工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占据全省新增高技能人才的“半壁江山”。我们结合山东实际,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是紧盯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技工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从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看,我国技能人才短缺、“技工荒”将长期存在,而技工教育产教融合不够紧密,技能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层次、全方位推动产教融合,“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加快建立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新机制,形成了产业发展集聚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坚持依托产业办专业,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十强”产业需求,增设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34个新兴专业,组建优势专业点与行业企业相匹配的“专业点+企业群”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形成以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的新局面。坚持紧跟产业需求兴培训,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引导技工院校与政府和重点企业共建“职业教育产业园”“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等培训基地,启动职业培训云平台,全面开展社会化培训,构建了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统筹的职业培训新模式。

  二是紧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技工教育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启动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建立企业参与教学常态化机制,推动校企双方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上实现深度融合,构建起校企发展联通、需求互通、资源融通的共赢发展新格局。目前,山东的济宁、淄博、枣庄、潍坊等市建立区域性技工教育集团(联盟)。其中,济宁技工教育集团涵盖129家企业、19所技工院校、3所职业培训机构,全日制在校生1.3万余人,年职业培训5.6万人次,该发展模式得到人社部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企业直接参与办学决策,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商专业设置、共研教学课题、共定培训方案,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企业专家直接参与集团教学,建立校企“双向互派”工作机制,共享优质教师、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开展企校联合招生,实行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实现了“招工即招生、毕业即上岗”。企业场景直接“搬进”课堂,支持校企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平台,实现了实训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学生毕业即可直接上岗。

  三是紧盯院校特色发展,大力推进技工院校之间的深度融合。技工教育发展既存在着“小而全”“小而乱”现象,一个院校往往设置多个学科、多个专业,形不成特色发展,也存在着院校间发展不协同,往往“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形不成发展合力。我们注重发挥各个院校的比较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引导各个分院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形成抱团式发展新局面,提升了技工教育的整体竞争力。突出资源整合,打破院校间要素流动的壁垒,加强内部协同,引导同一区域内技工院校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师资调配、培训鉴定、科研创新“六统一”,学生、师资、人才等要素实现顺畅流动,招生、就业、创新、实训、培训、鉴定等平台资源实现共享共用。比如济宁技工教育集团与企业共建智能制造技术、机电装备等科研创新平台5个,共享生产、实验设施设备,有效解决了技工院校实训设备投入不足、科研设施老化等问题。突出错位发展,立足各个院校专业优势、区域特点、产业特色,支持每个院校重点打造2-3个特色专业,实行差异布局、错位发展,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打造起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的品牌专业群。比如梁山县技工学校、山东运河技工学校重点发展幼儿教育、汽车维修2个特色专业,已成为全市热门的重点专业。突出全链条培育,统筹技能人才成长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区域内技工院校全方位、全链条培育提升,在区域内企业顺利就业、成长,打造“入学-就业-成长”全周期育人模式,实现就业稳岗、人才提质、企业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