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观察
12月5日—6日,2022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以线上形式召开。
2019年,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并发布成果性文件《北京共识》,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和学习系统进行融合”,成为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今年12月5日—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2022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以线上方式举行。会议现场,记者深切感受到人工智能浪潮正席卷全球,带来教育领域全新变化。
世界瞩目,数字化浪潮已来
“当前,推进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我们应对全球教育面临挑战、实现2030年教育目标的重要战略途径。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融合应用是教育变革的关键要素。”开幕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以数字化为杠杆,为教师赋能,促进教学升级,从而撬动教育整体变革,推动教育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有质量,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求。
这引发了与会嘉宾广泛共鸣。
“我们必须要强化教育体系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的潜力加速创新并且让教育更有包容性,必须让教师做好准备,抓住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大会主席圣地亚哥·穆朗说。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教育部部长艾哈迈德·贝勒胡尔·法拉西表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包括教育者和学生在内的所有人的参与,一起分享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变革教育,让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21世纪。
斯里兰卡教育部部长苏锡尔·普雷马贾彦塔同样表示:“我们要引导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和素养,以适应21世纪。”
数字化浪潮日益高涨,世界瞩目。“推动人工智能服务人类共同利益、服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我们愿与大家携手共进,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开创更加和谐美好的教育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孙尧说。
智慧共享,人工智能赋能教师
此次会议以“引导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引领教学智能升级”为主题。这不仅标志着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更传达了一个信号——会议正逐年走向细化和深入,更加指向教育的升级提质。
“本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的主题,突出了教师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教学升级中的核心作用,充分体现了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能动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说。
通过屏幕,我们看到了各国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方面的经验。一把把开启教育数字化转型大门的金钥匙令人兴奋。
今年,中国启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3月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的“教师研修”专区,汇集了覆盖不同学段和类型的精品教师研修资源,无差别支持全国教师自主选学和各类教师研训开展,实现培训学时学分的数字化认证,并与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对接,支持面向过程的教师评价改革。
这一实践让参会嘉宾感到震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教育与创新部教育技术和人工智能教育负责人苗逢春直呼:“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听到更多介绍,了解如何打造这样的平台。”
视角来到芬兰,覆盖全国的教育平台ViLLE在12年间用户指数级增长。“我们每天都从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实时收集相关数据,从而实现大规模的学习方面的干预。”芬兰图尔库大学学习分析中心主任、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获得者米科—尤西·拉克索说。
在印度尼西亚,教育文化研究和技术部为教师提供了基于社区的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学习,上传教学内容等,以此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借鉴。此外,还针对校长共享学校管理、提升数字素养的经验开辟了新平台。
凝聚共识,共建现代化教育
此次会议中,不仅有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的教育部部长,还有来自各国的学者、一线教师、企业代表。他们从不同视角,共同呈现了人工智能赋能未来教育的新图景。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二中学教师达珠深感人工智能技术是创设情境进行课堂导入的绝佳工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我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活动设计成一场闯关游戏,使学生进入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状态。”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达珠真切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带给教学的特殊作用,“人工智能可以在有限的场景中,创设出逼真的教学情境,让每个教师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让教育走向精准化”。
中国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介绍:“10年来,我们的人工智能技术平台致力于支持无障碍应用的开发。我们不仅仅要为所有残疾的孩子提供教育,而且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也要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更好的发展。”
对于非洲、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其他边缘化学习者,大会发出呼吁,加强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以引导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并变革教与学,得到合作伙伴多方响应。
以会议为平台,我们必将携手共建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现代化教育,为全面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