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一年级语文课本删古诗引争议 课本告别古诗该不该

  ◆网友观点

  赞成派 教材“瘦身”改革值得鼓励

  赞成派认为,学校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在完成基本的识字后,自主自由地进行阅读。课本中删减了古诗,并不意味着削弱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而是为了减轻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认读和记忆负担。在过往的古诗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超标现象,孩子教条式地背诵、默写全文,却未必能善解诗意,因此当删减。

  据称,这一举措也得到了不少一线教师的欢迎,按照上海市修订后的新教材,老师可以做到三天教授两篇新课,空下来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打牢拼音、识字基础,或引导他们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诗词教学应从其生活体验和认知特点出发,直面语言、直面心灵,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包容、欢愉。

  还有人认为删除古诗词能让小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英语,更好适应将来国际化的环境。

  反对派 删除古诗 减负治标不治本

  对于上海市教育部门这一举措,更多人持有的是质疑的态度。他们觉得删除小学一年级课本的全部古诗为教材减负,更像是舍本逐末之举,不能根本性的减轻学生负担。

  对于教材编者而言,无论怎样减负,一定要把握的原则应该是留精华、去糟粕。可能很多古诗词在修订者眼里比起白话文更难理解,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说不定会更简单。因为从删除的作品名录来看,这些诗词的内容既不难懂,又非常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有着唐诗的韵律之美。在减负的口号下,教材编者应该走进校园,听听老师和学生的观点。

  因此,他们将这次删减诗词看做是“瞎折腾”之举,因为教材编者更多依赖的是所谓专家的意见,而较少走入教学一线,较少倾听师生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