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物画画得不像?那是你没见过这些作品

  上一篇我提到了中国传统人物画越过了“写实”,直接跳到了“写神”这一更高级的艺术阶段。

  但在普通人眼里,写实才是基础,甚至还有人说连画得像都做不到,就别提什么“写神”了,没学会走就别学跑了。

  在《为什么传统中国人物画都那么丑?罪魁祸首就是他!》一文中,我详细说明了中国人物画不注重写实的原因,主要是封建礼教束缚了对人体的观察与研究,缺乏人体解剖知识,加上以线描为主的绘画方式,给中国人物画难度+2 Level。

  这么说不会画画的同学可能没感觉,一笑就画了2张画,大家体会一下。

  可以看出,线描更简练,细节缺失更多,所以要画准更难。

  从本质上来说,线是抽象的,它是作画者对形体的视觉轮廓(形体边缘)的概括。在概括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光影、色彩的影响而产生视错觉,产生偏差(这个擅长化妆的MM应该可以理解,现在画人物要学解剖、透视等也是为了克服这些偏差)。

  另外,中国古代人物画采用宣纸墨汁,落纸无悔,再加上颜料的覆盖力不强,没有太多修改余地,对作画者的要求更高。

  所以中国人物画在写实这方面是难上加难——但这不代表没人能画得像。而且长期以来,中国人物画没把“画得像”作为主流,把处于这一阶段的画家都贬为了画工。

  其实,西方绘画也经历了一段“画不像”的时期。

  14世纪以前,因为伦理和宗教等原因,解剖ST也是被绝对禁止的。加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体知识的突然断绝(这个是个历史之谜),所以欧洲的画家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画人物比我们国家强不了多少。

  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的乔托(Giotto di Bondone),在1306年为意大利帕多瓦的阿雷那礼拜堂所作的装饰壁画、他的代表作《哀悼基督》,里面的人物形象是这样的。

  乔托《哀悼基督》但在中国,与他差不多同时期,也就是元代,在宫廷之中,人物画像是这样的。

  尤其是在元朝末期,出了一位著名的肖像画家王绎,他画的人物是这样的(详细介绍请参看我写的《古人是怎样画人物的?他写的《写像秘诀》现在都有人在用》一文)。

  王绎《杨竹西像》这写实程度比乔托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王绎还写了本《写像秘诀》,对如何画好人物画有着精辟的总结。

  但这些经验一直只在名不见经传的职业画工中传承,并不为大部分文人画家所掌握。

  在欧洲,1347至1353年“黑死病”肆虐,夺去了千万人的生命,教会迫取消了禁止ST解剖的禁令,以方便医生们研究这一疾病,一些画家出于对艺术的追求也加入了解剖ST的行列。

  例如我们最熟悉的大画家达·芬奇,他曾解剖超过20具ST,在1510-1511年间绘制了大量人体肌肉、骨骼的手稿(人体骨骼解剖学图谱),还绘制出了著名的画作——维特鲁威人。

  电影盒子人体解剖知识的丰富,促进了西方人物绘画、雕塑的飞速发展,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中国,随着广大社会阶层对肖像画需求的增长,明后期肖像画空前发展,终于在明末清初产生了名家和流派。

  这位肖像画名家叫曾鲸,字波臣。

  他来自福建莆田,但长期侨居南京。

  在他之前,江南民间肖像画是先用淡墨勾轮廓,然后全用粉彩渲染。

  曾鲸在此基础上做了改进,创出墨骨画法,即淡墨勾完轮廓五官后,再施墨略染,类似于先画出一张素描稿子,再上颜色,反复烘染至十数层之多,“写照如灯取影,妙得神情”。

  曾鲸,项圣谟,《董其昌小像图页》(局部)有人曾推测曾鲸这种画法是吸收了西洋画法的结果。

  因为曾鲸绘画生涯的早期,恰逢意大利耶稣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所以日本学者就认为曾鲸看过西方的圣母像,甚至和利玛窦切磋过画技。

  利玛窦与徐光启现代国画家潘天寿也认为:“故中土最先受西洋画影响,而采用西法者,厥为写实派。此派之开始者,为明末间莆田人曾鲸。”并强调:“所谓烘染至十数层者,即为参用西洋画法之明证,非曾氏以前之写真家所知也。”

  实际上,利玛窦来中国主要是为了传JIAO的,他到南京也仅仅呆了6个月。在这段时间内,利玛窦主要是要和中国的Z要、官府打好关系,以方便他传播“God的F音”,至于一个民间的画家,估计是没机会没时间见面的。

  只不过利玛窦及其他西方传教士为了传JIAO,曾绘制大量JIAO堂壁画和复制宗JIAO画和书籍,这个过程传播了一些西方绘画原理和技法,可能曾鲸也学到了一些(但没有实证)。

  至于通过反复烘染,显出凹凸感的画法,在南北朝时张僧繇[yáo]就会用了(详情请参看《原来画龙点睛的就是他,画圣吴道子都要向他拜师》一文),只不过一直是用于彩绘花纹,很少用在人物肖像上面而已。

  我们看曾鲸没有模特(也就是不照着真人画)的情况下画的《吕仙(吕洞宾)像》,是不是又回到了吴道子、武宗元、李公麟这一脉相承的样子上了。

  《吕仙像》所以,说什么波臣派是“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汇”之类的,之前是日本人削弱中国艺术成就的臆断之辞(类似“崖山之后无中华”),之后是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为了融入西方文化体系找出来的托词,总之是夸大了西方绘画的影响。

  凭借着高超的画技,曾鲸结识了当时一批社会名流,如董其昌、陈继儒、黄道周、葛一龙,陈洪绶、黄宗羲等,还给其中不少人画了画像。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有《王时敏像》、《张卿子像》、《葛一龙像》等。

  《王时敏像》《张卿子像》(局部)《葛一龙像》得益于与文化圈文人雅士的交往,曾鲸完成了从民间画工到文人画师的转换,这才进入到影响时代发展的文化圈中。

  曾鲸出名后,很多人都来拜师学艺,继承他的画法并青史留名的就有40余人,渐渐形成了一个门派,以开派祖师曾鲸的字为名,称为波臣派。

  据《国朝画征录》记载:“波臣授徒甚众其中出类拔萃者,谢彬为‘传神妙手’;莆田郭巩,山阴徐易,华亮沈韶,汀洲刘祥生,嘉兴张瑜,海盐张远,秀水沈纪……等皆不问妍媸老幼,靡不神肖。”

  波臣派风行一时,当时人记载曾鲸“下笔稍不俗,其写真,大二尺许,小至数寸,无不酷肖。挟技以游四方,累致千金”。

  由此可见,写实人物画法在中国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的,只不过之前这一派一是少有领军人物(毕竟写实对绘画基本功、天赋要求更高),二是没有掌握话语权(画工怎么争得过文人?),所以一直都不受艺术界重视。

  幸好曾鲸横空出世,并和其弟子留下了不少作品,这才让中国人物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写实方面)扳回一城。

  后来,波臣派张琦的作品传到日本京都万福寺,还促使了日本绘画一大类型“黄檗画像”的形成。

  曾鲸留下的这一路的画法,到了清代,被西洋传教士吸收、强化,让中国写实人物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可惜的是,这也使中国人物画中单纯的勾线造型法逐渐失去了市场,这个咱们以后再细说。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