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就千古名篇《吊古战场文》的李华,也是一个拥有着有趣灵魂的人

  

  提起唐代文学家李华,很多人觉得陌生,但说起《吊古战场文》,高中稍微涉猎多一点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篇雄文,名气极大,甚至可以媲美《滕王阁序》和《北山移文》!说其是中国历史上最美骈文之一,并不为过,它的作者,就是李华。

  李华是典型的以文章而成名的人,他做过官,但没有什么显著的事迹可以称道,写过很多诗,除了《春行即兴》流传较广外,其余知名度都不高。李晓润在书中曾如此评价李华:

  李华只写过一首好诗《春行即兴》,只写过一篇好文《吊古战场文》,可这一诗一文足以让今天两岸三地著作等身的作家汗颜。

  当然,以上说法还是有失偏颇的,李华很擅长碑文,他的碑文文辞古朴,用语简练质朴,文风并不华丽,但感情真挚而深沉。因李华的碑文在当时名动一时,很多人出钱请他写碑文,他都仅仅勉强答应,可见当时其碑文名气之大。

  一

  李华在当代不甚闻名,一是他的作品不多,到后期基本已经很少写文了,连碑文都不太愿意替人写。

  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

  另外一点,唐代是个文人辈出的朝代,涌现出太多惊才绝艳的人物,他们的光芒太盛,以至于掩盖了其他人的光辉。我们初高中作文时常引用的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由此就可见一斑。可以说,作为文人,与李白杜甫等牛人身处同一个时代,既是幸运也是不幸。

  对李华来说,他还是幸运的,能够与各种文采惊艳之人并立于世,相互交流学习,又能够以一篇文章在那个年代脱颖而出。《吊古战场文》得以入选《古文观止》并流传至今,如同老酒般,越陈越香,越陈越韵味。

  

  二

  关于此文,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在当时,李华与萧颖士齐名,时称"萧李",两人都是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但当时萧颖士的名气在李华之上,时人认为李华的文章"少宏杰之气",比不上萧颖士的"健爽自肆"。

  华文体温丽,少宏杰之气。

  但李华不这么想,李华认为时人的判断不准确,自己不仅不比萧颖士差,相反,其实是要比萧颖士强那么一点点的。

  这还是能理解的,几个齐名的人,不仅世人喜欢给他们分个高下,他们自己也在内心有个比较,并且大家都比较骄傲,认为自己不比其他人差。

  就犹如武侠小说中,高手之间最终总有一战,不是华山论剑就是决战紫禁之巅。反正要争出个天下第一来才肯罢休,这是武人的做法,一言不合就动兵器。但文人不同,他们一般动嘴,互怼一下,或者偶尔动点小心思。李华就用了小心思,并且用得很有趣。

  

  李华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李华见到天宝末年征战不断,战场悲凉景象,百姓悲苦,生灵涂炭后经过深刻思考,反复推敲写就,即为千古名篇——《吊古战场文》!关于此文的写作,很多书中都用了同一个词:极思研搉。可见作者的确用了很多心思。

  写完后,李华自我审视,觉得非常满意,于是就想问问萧颖士的评价,但又不好直接问,因为毕竟是齐名的人,是有竞争的,担心对方不够客观。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妙招。

  李华将纸张故意弄坏一点,弄脏一些,让其看起来就像是前人写的文章,然后将其放到摆放梵书的书架上。等几天之后,当着萧颖士的面不经意间拿出来读,读完称赞:写的好啊!然后拿给萧颖士看,萧颖士看完后,同样赞不绝口,说此文写得极好,非常精美。

  与颖士读之称工

  我们可以想见,此时李华内心的心境是多么的狂喜,因为他下一句话已经完全暴露了他的内心,他立马问道:您看当今哪位的文章可以比得上此文?萧颖士答:你经过深入思考构思和推敲后,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李华当场惊愕不已,对萧颖士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个桥段很有意思,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文人间相互比较,不愿落后于人的一些小心思,非常可爱。也正是这些小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古代文人有趣的灵魂,他们的这些充满趣味的做法,在今天,也有很多人还在用。

  文人相轻是自古使然,但这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种尊敬、肯定与相互间善意的切磋,萧颖士肯定了李华的文采,李华同时也对萧颖士的眼光和胸襟拜服。也难怪大唐人才辈出,文采斐然,唐代的文人,其胸襟与气度,确是其余朝代很难比拟的。

  三

  李华与李白同样有交集,但他们的交集,在现代一直存在一些争议。李白有一首传唱千古的名作: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此诗就是李白在谢眺楼所做,诗题《侍御叔华登楼歌》,其中的“华”,就是李华,由此看来,李华还是李白的叔叔。关于此诗,还有一个题:《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也是我们读书时学到的诗题,而其中的“云”,叫做李云,李云也是李白的叔叔。这也是个挺有意思的事情,一直以来争议也比较大,有人认为李华与李云同属一人,有人认为不同,分歧都挺大,各种关于此文的介绍也是模糊不清。

  个人倾向于是李华,因为李白此诗主要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愁绪,而纵观全诗,这种愁绪并非是离愁别绪,更多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愁绪。

  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华与李白在谢眺楼对酒当歌,交流文学与政治,互谈他们写的文与诗,相互切磋与评点。最后谈到当时的社会现状:征伐不断,民不聊生,而自己又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李白有感与此,写下《侍御叔华登楼歌》,流传至今。

  在李白去世后,李华给其写了一篇碑文,名为《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开篇即抒情,感怀不已。

  唔呼!姑孰东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呜呼哀哉!夫仁以安物,公其懋焉;义以济难,公其志焉;识以辩理,公其博焉;文以宣志,公其懿焉……

  对李白的才华与个性的欣赏,对生命无常的感触,对时事的愤慨,让此文充满了沉痛,哀伤,悲凉的气氛,或许,李华在写这篇碑文时,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当日两人在谢朓楼畅谈人生,畅谈文字,感怀时政的景象吧。

  

  四

  李华处在一个文人辈出,文人风流,文采亦风流的时代。这个时代有李白的洒脱,有杜甫的深沉,有李贺的奇绝,有王昌龄的风骨……唐朝的文人,一如群星般璀璨。

  李华作为其中之一,虽然不是最为璀璨的一颗,但他也如那个时代文人一样,具有天生的骄傲,报国的决心,和一颗悲悯苍生的拳拳之心。

  他偶尔动动的那些小心思,让他们在现代的我们心目中,形象更加的丰满立体,毕竟,一个拥有着有趣灵魂的为国为民的文人,是更加容易让人乐于亲近和敬佩的。

  春行即兴 作者:李华 (唐)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