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蒋多多在高考卷上写8000字痛斥考试制度!她被才华害惨了

  2006年,17岁的蒋多多在高考中毁掉了自己的前程,总分只有114分。

  在老师的印象里,这个学生成绩优异,获得这么低的分数,实在是不应该。

  可是,当大家看到她高考的试卷后,大家都愣住了!

  蒋多多的家位于南阳,这是一个农业大市。

  和村子里的很多人家一样,蒋多多的父亲靠着在外打工赚钱,养活一家老小。

  

  蒋父因为缺少文化,只能当一个普通的业务员,经常忍受别人的白眼。

  蒋多多的妈妈在家里种地,两个人的收入加起来也不多。

  那时候的南阳重男轻女现象比较严重,蒋家为了要一个男娃,一口气生了三个孩子。

  

  蒋多多是老二,上面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

  但是,蒋多多的父母并不独宠儿子。

  加上早年间吃了没有文化的亏,蒋多多的父母特别支持女儿学习。

  然而同时供三个孩子上学,蒋家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可是在当业务员方面,蒋父几乎没有天资,经常受客户的白眼。

  为了一家老小,他总是无视这一切,每天都得打起精神继续推销产品。

  在外面跑业务的时候,蒋父总是带着几个馒头。对于他来说,一个馒头一瓶水就是一顿饭,他节省到外面的7元钱盒饭都舍不得吃。

  而蒋母一心想着的就是种好地,这样才能保证全家人一年的口粮。所以,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干活了。

  令人欣喜的是,勤劳换来回报,蒋多多的姐姐顺利考上了大学。

  蒋家非常兴奋,请村子里的老老少少喝酒庆祝。

  除了喝酒,蒋多多还记住了锣鼓喧天和胸前的大红花。

  看到当时的场面,年少的蒋多多很羡慕。

  在姐姐的激励下,她也非常努力,初中时期的成绩一直稳居班级前十。

  在中考的时候,蒋多多如愿考上了当地的好高中——南阳八中。

  这个学校每年都会有大量学生顺利考上包括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

  知道父母的不易,她一直非常勤奋。

  天赋加努力,蒋多多的成绩一直都不差,在八中一直位于前十五。

  

  作为家里的老二,父母对她格外宠爱,从小到大,一句重话都舍不得对她说。

  虽然从小到大,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却从来没有亏待过她。

  按照常规的发展,蒋多多即便考不上重点大学,考上一个普通大学几乎是板上钉钉的。

  但是这一切在她高二下半年的时候突然改变了。

  一个父母眼里的乖乖女逐渐变成了一个愤世嫉俗的人。

  到了高二下半年,学校的课程安排得很紧凑。

  蒋多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

  她喜欢村里的生活。可有一件事让她有点接受不了,就是村里和家里对她的期盼。

  每次放假回家,村里人碰到她时,总是拍着她的头,语重心长地告诫她,“多多,你一定要考上大学,要像你姐姐一样优秀哦。”

  父母虽然很少说这样的话,但从他们的眼神和对她学习的催促中,她同样能感受到来自他们的殷殷期待。

  从这时起,蒋多多的心态就已经在开始发生变化,只是没人察觉而已。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蒋多多开始逃避。

  在课间,别的同学在学习或者聊天,她却默默地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在这一时期,性格略有一点孤僻的她迷上了小说。

  尤其有一次,她听到同学谈论一部女性作者写的小说,她们崇拜的神态令她向往。

  小说让她的身心得到了舒缓,同时也让她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自己的语文成绩一直都是非常不错,能不能去写一部属于自己的小说呢?

  2006年前后,韩寒等人靠着写作大获成功,社会上是铺天盖地的报道。

  蒋多多看到了这些报道,内心出现了一个改变的小火苗。

  “既然世界上有那么多人靠着写作改变了人生,为什么我不能呢?”

  彼时的蒋多多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生发展的核心方向。

  在创作出小说后,她让自己的姐姐去品评,受到了对方的认可。

  在姐姐的支持下,蒋多多将这篇小说投寄给了一家报社。

  

  令人惊讶的是,第一篇小说就被报社录用了。

  蒋多多获得了人生中第一笔稿费,她欣喜不已。

  蒋父蒋母当时也很开心,在村子里宣传女儿的精彩表现。

  林林总总都刺激了蒋多多的创作激情,她在小说创作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刚开始的时候,她还能一边学习,一边创作。

  蒋父和蒋母看她学习未受太多影响,也默许了她的行为。

  为了创作出精彩绝伦的小说,蒋多多每天坚持写作1万字。

  她尝试了各种领域,包括校园小说、武侠小说以及剧本。

  可惜的是,这些长篇小说都需要一定的积累和写作技法。

  一个纯小白毫无创作经验,蒙着头瞎写,就非常容易陷入到疲惫当中。

  毫不意外,蒋多多在各个领域的创作都是浅尝辄止,写了一个开端就舍弃了。

  同学们看到了她的创作,都非常赞叹,认为她是一个天才。

  

  这些声音都蒙蔽了她的双眼,她认为自己必定能大获成功。

  而在这时,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她的异常。

  一个班级优等生的成绩直线下降,在课堂上神情恍惚,一直在走神。

  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她的回答也往往驴头不对马嘴。

  经过了解,班主任了解了她创作小说的情况。

  在认真阅读了之后,老师认为她的习作其实逻辑性很差,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希望她能够先考上大学,之后再去写小说。

  可红了眼睛的蒋多多丝毫没有听进去老师的建议。

  而且她还对老师产生了巨大的误解,认为老师就是用分数去评判学生。

  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了,老师就想要刁难自己。

  之后的蒋多多愈发叛逆,课堂不听讲,老师留的作业也不去完成。

  万般无奈之下,班主任老师只能告诉蒋父蒋母这种情况。

  在得知这种情况后,父母也极力规劝女儿,希望她能先去学习。

  只要考上大学,她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

  可蒋多多在老师和父母的规劝下,不但没有及时收手,而是产生了更大的叛逆感。

  她认为命运不公平,没有给她提供好的创作环境。

  她根本不需要高考,靠着写小说,就能获得璀璨的未来。

  而且随着所谓创作的深入,蒋多多对高考的痛恨达到了顶峰。

  瞒着家里人和老师,她逐渐萌生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

  2006年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

  为了陪伴女儿高考,蒋多多的父亲特意请假1天。

  在进入考场之前,他一直在叮咛着,“要好好考试,到了大学,你就自由了。”

  面对父亲的嘱咐,蒋多多已经左耳听,右耳冒,她决定执行早已经设计好的计划。

  拿着准备好的双色笔(高考不允许用这种笔),她雄赳赳地进入了考场。

  当年的作文题目是曹孟德的诗,她直接略过了。

  在试卷上,她写下了长达8000字的批判文章。

  在文章里,她认为高考制度是错误的,不能发挥一些人的所长。

  她希望相关部门可以采纳自己的建议。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她在1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奋笔疾书。

  卷纸上划满了字,双色笔的印迹是如此醒目。

  当时监考的老师看着她的行为目瞪口呆。

  不理老师们的神色,蒋多多在写完之后志得意满。

  她当时的想法是,一定会有很多媒体采访她,很快就出名了。

  可这种出名让她付出了太多的代价。

  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前,蒋多多的家里接到了班主任老师的电话,让他们去一趟学校。

  百思不得其解的蒋父蒋母带着蒋多多急匆匆地赶到了学校。

  推开办公室的门,班主任老师向他们展示了高考考试违规处理决定书,让蒋多多签字。

  

  得知实情后,蒋多多的母亲当场就哭了起来。

  她不敢相信,自己的女儿能干出如此荒唐的事情。

  回到家,看到唉声叹气的父母,蒋多多不想面对这样难堪的局面。

  她买了一张火车票去投奔在郑州读大学的姐姐。

  姐姐在听了她的事情之后,告诫她社会上工作不是那么好找的。

  一气之下,她又买了张火车票,只身从郑州到达山东。

  可她以前从未接触过社会,身无一技之长,根本没有勇气去找工作。

  在山东待了两天,她灰溜溜地回到了家里。

  

  父母没有说任何责怪的话,就是希望她继续读一次高三,给自己一个机会。

  这时,蒋多多以前期盼的采访来了,很多媒体涌入这个闭塞的村子。

  媒体连续几天就高考批判8000字对蒋多多采访,村里人知道这件事后,也一直在议论这件事。

  因为性格敏感脆弱,蒋多多不想再读一次高三,她想逃离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之后的她再也没有回到校园,而是和母亲一样,常年在地里劳作。

  几年后,她和1个男人相亲,早早嫁了人。

  

  原来的小说创作梦想再也没有被她提起过。

  在她生活逐渐平淡后,有人曾经采访过她。

  再一次聊到高考8000字这个话题,记者问她后悔么?

  她目光茫然,轻轻地说了一句,“我不清楚。”

  2006年,河南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曹孟德的诗词。

  考生要在作文中谈谈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看法。

  一个当年的满分作文如此写道,“何枝可依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

  人只有清晰地理解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更好地依附在社会上。

  我想,用这份满分作文去衡量蒋多多恰到好处。

  她无疑具备一定的天赋才情,却没有用在正确的时间点上。

  无论是风华正茂,还是白发苍苍,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当我们才华和理想不匹配的时候,不妨等一等。

  等待自己的才华足够强大,自然能够结出硕大的果实来。

  作者:一叶知秋

  参考资料:

  1.人民网:《当年高考红极一时的0分考生 现在都怎么样了?》;

  2.腾讯网:《当年高考交“白卷”,轰动一时的蒋多多,如今现状如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