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复习清单

  一、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驾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突然涨起来的河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是颠倒是非?”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面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颜倒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儿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怎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三、作者及相关内容

  1.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谥号,文达,清代政治家、文学家,曾主持编纂《四库全书》。著有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 。

  2.《四库全书》和《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笔记小说集。二十四卷,主要记述花妖狐精、鬼怪神异故事,间杂考辩。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 。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3.名言

  谁种潇潇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妖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牛皮拧鞭鞭打牛,苇草织席席盖苇。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

  四、词语

  1.课下注释

  (1)河干,河岸。(2)山门,佛寺的外门。(3)圮,倒塌。(4)并,一起。(5)阅,经过,经历。(6)求,寻找。(7)竟,终了,最后。(8)棹,划(船)。(9)曳,拖。(10)设帐,设馆教书。(11)尔辈,你们这些人。(12)究,研究,探求。(13)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14)是,这。(15)非,不是。(16)木杮,削下来的木片。(17)坚重,坚硬沉重。(18)湮没,埋没。(19)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20)颠,颠倒,错乱。(21)确论,正确的言论。(22)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23)啮,咬,这里是冲刷得意思。(24)倒掷,倾倒。(25)坎穴,空洞。(26)已,停止。(27)遂,于是。(28)溯流,逆流。(29)如,依照,按照。(30)然则,既然这样,那么。(31)但,只。(32)臆断,主观地判断。(33)欤,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2.一词多义

  之:沿河求之(代词,指石兽);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3.古今异义

  阅十余岁(古,经过,过了;今,看);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一门学科);但知其一(古,只;今,连词,但是)

  五、主题

  本文通过叙述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这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做出判断。

  六、写作

  结构

  第一种,没有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而没有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而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考虑了流水、石兽、泥沙三者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特色

  1.故事曲折,但叙事简约,脉络分明,层层深入,结构严密,余味无穷。

  2.叙议结合。

  七、问题

  1.重要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的南面有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经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终于没有找到。

  (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刷石前的沙子而形成坑洞。

  (5)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错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 们,不是更错吗?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概括故事(一句话概括)

  人们寻找掉到水里十几年庙门外的石兽,最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找到了。

  3.故事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答: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没有找到。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众服为确论,于是按他所说的办法寻找,但也没找到。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在上游寻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去做,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得出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4。

  4.文中讲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它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种是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是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第二种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第三种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第四种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击,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5.为什么说讲学家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因为讲学家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

  6.说说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答: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善于总结和思考;自信。

  7.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有着怎样的含义?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以主观臆断、空谈理论,而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9.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以主观臆断、空谈理论,而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时实际经验比书本知识更重要;考虑问题要全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