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数学女博士独闯奥运,领先75秒摘金!用数学知识自己训练?

  本届东京奥运会大爆冷门!

  奥地利的一位数学系博士后安娜·基森霍费尔(Anna Kiesenhofer),领先75秒,拿到了自行车公路赛的金牌!而且,她打败的还是此前已经拿过3次世界冠军的荷兰选手Van Vleuten,妥妥的一匹黑马!震惊了世界!

  

  更重要的是,这是30岁的她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她的真实身份也并非职业选手,而是一名数学博士,目前是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在训练过程中,她没有专业的团队、教练和队友,平时就靠在工作之外挤时间练习。别人用团队比赛,她就用大脑,甚至还计算了一整套的夺冠公式!

  

  果然是学霸会体育,谁也挡不住啊!(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化学校,可拨打400-888-5281;或添加择校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了解)

  女博士奥运摘金

  用数学知识自己训练

  学霸练体育,更擅用脑子

  1991年出生于奥地利的基森霍费尔,拥有扎实的学术履历。

  从2017年开始,基森霍费尔成为EPFL的博士后研究人员(EPFL指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是一所世界顶尖的理工院校,在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第14位),她所在的小组研究数学物理中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

  

  此前,基森霍费尔于2008年~2011年在维也纳技术大学学习数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2012年就读于剑桥大学,获硕士学位。2017年,她凭借学术论文《关于 b-辛流形上的可积系统》获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博士学位。

  从2015年至今,基森霍费尔已完成7篇学术论文。其中,最新的一篇为2020年发表的题为b-Structures on Lie groups and Poisson reduction 的文章。

  

  不仅如此,基森霍费尔还精通四门语言。除了作为母语的德语,她还掌握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以及达到初级入门水平的加泰罗尼亚语。

  此次爆冷赢得奥运冠军后,安娜的母校们纷纷排队送祝福。毫不夸张的说,基森霍费尔应该是自行车运动员中学历最高的、博士后中骑自行车最猛的。

  

  其实,对于体育运动的爱好一直贯穿了基森霍费尔的学术生涯,她曾是剑桥大学自行车俱乐部和铁人三项俱乐部的活跃成员。在2014年受伤后,她才无奈放弃跑步,转攻自行车项目。

  自2017年以来,她一直没有加入职业自行车队。2019年,安娜以业余车手的身份重返赛场,赢得了奥地利国家公路赛和计时赛冠军,并在世锦赛计时赛中获得第20名。

  此次东京奥运会上,基森霍费尔同样独自规划了自己的训练、营养和比赛策略。“我对比赛做了详细的计划,我查看了时间,计算可能会在什么时候完成多少公里,计算必须吃多少食物。”基森霍费尔指出,“作为一名数学家,你习惯于自己解决问题,这就是我骑自行车的方式。”

  

  比赛之前,基森霍费尔也一直在利用她的独特优势为奥运会作准备:早些时候,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张图表,展示了为应对东京气温而进行的细致的热适应过程。

  

  等于说她用了一个数学化的算法模型来不断训练自己,通过自己的体能数据、营养数据收集和反馈,来不断优化比赛结果,这完全是一场对于其他凭经验和感觉训练的运动员的降维打击。

  

  在赛后采访中,基森霍费尔也表示:“奥运金牌将有助于提升自信心和增加自我信念......我将继续自己的工作,与以往一样继续骑行。当然,我认为这将让我的自信心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数学博士、奥运冠军,这两个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身份在她身上完美结合,基森霍费尔很好地平衡了学术与体育的关系,这两者不仅没有分散她的精力,反而互相促进、互相成就,使她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化学校,可拨打400-888-5281;或添加择校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了解)

  细数奥运赛场上的博士们

  进可赛场夺冠,退可学术论文

  运动,并不是学习的对立面!

  除了安娜·基森霍佛之外,本届奥运会不少运动员也都是“业余”搞体育,本职大学霸!

  第三次参加奥运的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卡梅伦·麦克沃伊,是格里菲斯大学数学物理专业的学生。

  

  他在训练中表示:自己的认知可以更好地理解姿势动作,以及科学健身。而游泳与学术之间切换的益处在于——当自己被训练搞得疲惫时,学术就成了一个世外桃源,当自己被学术搞得精疲力尽时,又能在运动中把自己掏空。

  还有在100米蝶泳上夺冠的加拿大运动员玛姬·麦克尼尔,是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三年级的学生,她生长在一个高知家庭,父亲拥有博士学位,母亲是名内科医生。玛姬说自己也会像父母一样,进入医学院,成为医生。

  

  更让人惊艳的还有中国代表队的苏炳添,不仅在男子100米半决赛上,以9秒83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还把自己的成绩当做研究数据,开始写博士论文了!

  作为暨南大学体育大学副教授,他早就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好几篇文章,直接将自己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比赛中的经验,为中国男子100米短跑提出发展的启示与建议——就问你,是不是凡尔赛!

  

  这些人用开挂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运动,并不是学习的对立面。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适度合理的运动恰恰是能够帮助提升学习能力的,它对孩子的帮助,绝不仅仅是“强身健体”!

  

  曾荣获罗德奖学金的复旦大学江熹霖同学,在回溯遴选经历时也表示,他的入选,不仅得益于超强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体育领域的无限潜能:作为一个生物系的大四学生,他得到了当今世界最强的计算神经科学家给本科生的推荐信,而作为一个非体育特长生,他连年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田径比赛中长跑前三名。

  罗德奖学金被称为“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每年申请者超过1.2万名,但最终只有83人能够脱颖而出,录取率仅有0.7%,因此罗德奖学金被称为“本科生的诺贝尔奖”,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奖学金之一。

  

  他深切地认为“跑步锻造了他超强的意志力和耐力,帮助他在科研领域耐住寂寞,追求卓越,寻找自我”。

  曾有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各方面真正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孩子,体育运动能力都很好。体育运动是能全方位地、整体地,对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化学校,可拨打400-888-5281;或添加择校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了解)

  斯坦福研究表明:

  爱运动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学霸”

  此前,美国芝加哥的一所中学曾经实施过一项“零时体育计划”,证明爱运动的孩子学习能力会更好!

  这项计划要求孩子7点到学校,并进行一系列的体育运动,对强度也有要求,心跳要达到最高值,然后才开始上课。一开始家长一致反对,要求孩子早起,而且一大早就剧烈运动,上课必定打瞌睡,影响听课效率。

  结果却发现,孩子上课不但不睡觉,反而精神状态更好,上课更专注,记忆力增强,情绪也更稳定。

  

  为了验证效果,他们还做了一个分组测试:将学生最不喜欢的数学课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上。一组安排在运动之后的上午,另一组则下午上。结果显示,上午的那组学习效果是下午的2倍。这是因为运动完,肾上线素分泌旺盛,专注力增强,学得快,记得牢,而到下午运动带来的好处就消耗完了。

  研究人员对两组进行了持续一学期的观察,上午组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高出10%,打架、破坏纪律的行为也下降了。

  爱运动学习好的结果也在斯坦福成就测验中得到了验证。该项研究发现:体能好的学生数学胜过全体的67%,英文胜过全体的45%。

  2004年由小儿科医生、认知科学家等组成的团队对学生健康做了一次评估,发现一周只要运动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钟,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记忆、注意力和学习行为的正向效果。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会玩”的小孩往往更优秀,学习成绩更好。尤其到了初高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往往是不喜欢运动的孩子,而运动能力好的孩子各方面则更加稳定。

  可见,运动不仅能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锻炼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等,提升孩子的整体能力。教孩子爱上运动,帮助孩子手握实现人生进阶的王牌。

  英美精英教育的“另类”真相

  体育运动是塑造人格的重要部分!

  在英美等国家,体育教育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认知。在豆瓣9.1分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就介绍了英国的私校精英教育的特点。

  开篇的中国父母们描绘了英国私校教育令他们钟情的原因。有迷恋绅士口音的,有被统一英伦制服吸引的,更有对英式礼仪无限向往的。(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化学校,可拨打400-888-5281;或添加择校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了解)

  

  然而,在老牌私校威斯敏斯特公学的草地上,当主持人询问深耕英国教育多年的研究学者李爽,她认为的英国私校精英教育特点时,她脱口而出的却是一个“另类”的答案——体育!

  正如李爽在节目中说,体育带来的精神面貌,是一种内在的礼仪:你必须要尊重规则。体育带来的是团队概念,除了同一个学校之外,体育将人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社会圈层”。

  甚至有人曾说,在英国私校,如果你没有喜欢的运动,那么你将没有朋友。

  

  英国校长协会的一则数据表明,英国私立学校学生每周平均运动时间长达5-6小时,最顶尖的私校之一——伊顿公学,就设有8门体育必修课和27门体育选修课,每周体育课时达到23小时。

  美国也同样如此,根据阿斯彭研究所的统计,约3/4的适龄儿童参与至少一项有组织的体育运动。就连忙到飞起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很少会缺席孩子的运动比赛,在他们心中,课余运动比文化课更重要。

  

  不少常青藤大学也都将体育运动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还开辟了专门的“体育特长生”通道!

  那些富有远见的校长认为,大学如果要培养未来的领导者,就绝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标化成绩高、学术潜力大的学生身上,一个整天沉湎于书本的柔弱的书呆子是不可能有能力应付真实世界里瞬息万变的种种挑战的。

  曾有过留学经验的同学、或对欧美高校申请有所了解的家长应该会更清楚,如果孩子有一项持久坚持的体育运动,这个孩子更容易获得招生官青睐。并且,相比于个人运动,团队运动往往更受重视。

  

  在他们的体育观念里,团体类的运动教会孩子的不只是赢球,更多的是:

  团队精神(teamwork)体育精神(sports manship)忍耐力和毅力(endurance and perseverance)态度(attitude)如何在球场上惨败后吸取教训(how to deal with failures)

  这些品质在学生的未来生活和职业发展中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本德所说的:一个完全由学术成绩顶尖学生组成的群体是不健康的,它不利于学生个体充分、全面的发展。

  所以,是时候抛开“运动无用论”的想法啦!父母要学会鼓励孩子去各种体育活动,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断坚持,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1、孩子不喜欢运动怎么办?从娃娃抓起,放手让孩子玩。

  运动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他们的敏感期,身体也是一样的,在5-13岁之间,是各项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父母可以做一些针对性的引导。

  孩子从5岁开始,处于柔韧素质发展敏感期。可以练习体操和武术等,增加孩子的骨骼弹性,有利于关节伸展幅度,可塑性强。

  从6岁起,就处于灵敏素质发展敏感期,可以让孩子练习躲闪、球类等各种运动,充分提升孩子的身体灵敏度与协调性。

  8岁以后,处于速度素质发展敏感期,可以让孩子练习短跑或者速度跳绳等。正是练习速度的黄金时期。(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化学校,可拨打400-888-5281;或添加择校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了解)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购买一些合适的运动玩具,让孩子尽情去探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这样更容易坚持。

  2、家长以身作则,带孩子一起运动。

  家长也不要一直宅在家玩手机,在闲暇之余,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体育馆、泳池等,创造运动的氛围,给孩子做好榜样,与孩子一起养成坚持运动的好习惯。

  家长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做一名启蒙者,更要懂得参与其中当一名合作者。

  3、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

  现在的很多孩子,光是家庭作业+兴趣班练习就已经满满当当了,很难抽出时间来好好运动。这时候,家长们就需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了。

  有些运动锻炼是可以“顺便”进行的,比如平时上下学不坐电梯,走楼梯;背书的时候,在床上,一边背背课文,一边举举腿,做做柔韧练习,给孩子5分钟、10分钟的调整时间,让他的大脑皮层休息和放松一下,更有利于后面的学习。

  

  柏拉图说:“为了让人类有成功的生活,神提供了两种管道,一个是教育,另一个就是运动。”我们并一定是要像那些顶尖运动员一样,参与竞技类的比赛,或者必须要拿一个名次,重要的是长期进行体育锻炼这个过程。

  一个孩子的未来,不仅仅包括学习成绩,更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父母教育他们的初衷,就是为了他们拥有多彩的人生。但孩子若是输在体质线,所有的教育都是枉费。

  让孩子爱上运动,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自由的灵魂,这会是他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