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官宣结婚当天,离婚的我被赶出了家门……”

  

  文 | 点妈

  本文首发小十点

  大家好,我是点妈。

  前两天刷手机,看到一位女孩的倾诉:“弟弟结婚了,姐姐是不是就没有家了?”

  她的故事,着实让我心疼。

  她今年32岁,有一个一岁的女儿。离婚,没有房,也没人帮忙带娃,她就带孩子在娘家住着,等孩子上幼儿园了再工作。

  弟弟结婚,她出钱又出力,给弟媳买了金戒指,把家里从上到下打扫布置了一番。忙活到了中午,好不容易能吃口饭,可整整两大桌,硬是挤不出一个她的位置。

  她只好带着女儿,在厨房凑合着吃。

  

  潮汕的风俗是,结婚前夜,女方家里的四个亲戚,要到男方家里住。房间不够,大半夜的,爸妈让她带着孩子去外面住一晚。

  

  弟弟的婚礼办得体面,爸妈在外人面前享尽风光,却总是明里暗里地对她抱怨:“你弟弟结婚买房买车,花光了家里的钱,我们还欠了不少外债。”

  想起前阵子,她的床坏了,她想自己换一个,妈妈脱口而出:“买什么,反正你又住不久。”

  

  明明这是她从小到大住的家,怎么弟弟结婚后,她反而成为了借住在这里的外人?要出钱出力,才能换一点心安理得。

  她的难过,点妈感同身受,也许只有经历过的姑娘才能明白:

  女孩长大后,是没有家的。

  

  女孩长大后,是没有家的

  豆瓣一位网友,讲了自己的故事。

  家里在装修新房子,她期待极了,兴奋地跟妈妈说,想给自己房间贴个彩色的壁纸,妈妈立马拒绝了,担心弟弟以后的女朋友来家里住她房间时,会嫌弃。

  可她的弟弟,现在才13岁而已。

  

  妈妈宁愿考虑弟弟十年后细枝末节的小事,却不愿满足她此刻的小小愿望。

  还有一位网友说,爸妈做生意欠了很多钱,她房间空调坏了一直没有换。今年夏天,妈妈却突然给她装了台空调。

  原以为妈妈是心疼她晚上热得睡不着,没想到是因为弟弟今年大学毕业了,给他结婚用的。

  说到底,女孩拥有的,只是房间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

  也许有人会说,等女儿嫁人了,不就有自己的家了?

  想起知乎一个扎心的问答:

  “为什么女儿出嫁之前,经常会被教育怎么和婆家相处?”

  “因为那毕竟不是自己家。”

  在婆家是外人,在娘家是客人。原本是最亲密的爸爸妈妈,如今想多呆一会儿,空气中都弥漫着无法言说的尴尬。

  从此以后,回娘家要做好客人的礼仪:

  出嫁的女儿,年三十和初一不能在娘家过夜,连娘家的灯都不能看见,否则就是不吉利。

  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冬至节回门,否则会克死婆家的家长,如俗谚云:“娘屋住个冬,夫家去个公。”

  

  所以,女孩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家的呢?

  是家里来了客人,永远是女孩让出自己房间,和爸爸妈妈挤一张床,凑合睡一晚;

  是想给房间换个窗帘时,爸妈会告诉她:“别折腾了,过几年你结婚了就要搬出去了。”

  是兴冲冲地回家过年,却只能在热闹的除夕夜里,拖着行李到处找酒店。

  那些感叹着“长大后没有家”的女孩,感叹的是不能像从前般对着爸妈撒娇,不能再天真地许愿“永远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不能再无忧无虑。

  失去家的女孩,失去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没有家的女孩,

  都渴望一个港湾

  不可否认,父母对儿子和女儿的期待是不同的。

  儿子要努力拼搏,继承家业,为了让他们心无旁骛,父母做到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买房买车,帮娶媳妇。

  女儿则“轻松”得多,健康地长大,嫁个好人家。不必在职场上厮杀,好好在家相夫教子就行。等父母老了,做个贴心的小棉袄,陪伴床前。

  儿子是施以肥料肆意生长的枝干,女儿是要被精心修剪的枝桠。

  于是,那些想闯出一片天的女孩们,却无法像和男孩一样笃定、无所畏惧:她们没有家,没有退路,没有安全感。

  点妈曾看过一个女孩的故事。

  毕业后,她在外市工作好几年,压力很大,就辞职了,想着干脆早点回家过年,来年春天再找工作。

  原以为妈妈会很期待见到她,没想到电话里,妈妈态度冷淡,拒绝她提前回家,催她赶紧找工作,或是找个对象结婚,否则会被街坊邻居指指点点。

  对她来说,女儿的感受,远不如外人的看法重要。

  科幻片

  所以,到底什么才什么是家?

  在点妈看来,是一个你想回去时,不会被拒之门外的地方;是一个你不用付出,也能安心做自己的地方。

  没有家的女孩,心是“漂泊”的,她们始终在渴望一个安定的锚点,一个温暖的、能接纳自己的港湾。

  想起去年的一则新闻,95后女孩小莉,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父母觉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从不愿为她花钱花心思。

  无奈之下,14岁的她,只能独自外出打拼,她在饭店洗过碗,在超市卖过衣服,省吃俭用,用了10年时间,终于攒下了28万。

  这意味着,她能付得起首付了。

  她没有钱装修,只好住进毛坯房里,两个桌子搭成了一个厨房,行李箱就是吃饭的桌子。

  

  周围的亲戚都说她傻:“回老家修座房子,再找个对象嫁人不就行了吗?女孩子何必这么辛苦。”

  她的回答温柔却坚定:“房子里的每一把泥土,每一粒灰尘,每一平米,都是我辛辛苦苦挣来的。”

  家之于女孩最大的意义,是无条件的接纳和认可。

  无论在外面受了多少委屈,你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家里疗愈自己,痛快地哭一场,或是把音乐放到最大声。

  不会被指责,没有喋喋不休的说教,哭完了就能安心睡一觉。

  

  每一位女孩,

  都能创造自己的“原生家庭”

  点妈也出生于一个多子女家庭,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我也有过一段“没有家”的经历。

  当时我在外省读大学,暑假回家时,却发现自己的房间里堆满了侄女的东西。姐夫出差一个月,姐姐一个人照顾不过来孩子,就回家住了。

  小侄女刚满一岁,尿不湿、奶粉、玩具、学步车……姐姐房间里,实在堆不下。

  当时点妈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的时候,不喜姐姐不跟我商量,就擅自进我房间,动我的东西。

  我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我的不开心,然后和姐姐一起,把侄女的东西整理好放在客厅里。

  如今回过头看,也许我的“坏脾气”,正是安全感的表现。

  和睦的家庭氛围,让我敢于诚实地表达情绪。当我的情绪能被家人理解、接纳,那么所谓的问题,便也不是问题,大家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

  中国式家庭向来不善表达,心事总要靠互相猜。但我觉得,女孩不用特别懂事,事事委屈自己,因为委屈不会消失,只会发酵,然后爆发。

  这时,家人只会一头雾水:“你怎么不早说?”

  

  如今我已当了妈妈,养育过孩子后,才明白了表达的重要性:

  两代人之间一定会有观念的差别,请勇敢说出自己的感受,愤怒也好,难过也罢。给父母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我们值得被认真对待。

  如果父母依然不愿改变呢?

  请相信自己,其实我们早已有了“成家”的能力和底气。

  没有家的女孩,很容易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中,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罪魁祸首”原生家庭的爱,才能真正疗愈自己。

  但其实,亲密关系不仅是家人,还有朋友、爱人,我们无法改变家人,但能改变自己的处境,和爱自己的人相处,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博主@玲玲peter和四只猫,出生在安徽农村,家里除了她还有两个弟弟,父母有多偏爱弟弟,就不用多说了。

  中专毕业后,她想去上海打工,妈妈却认为她应该回家相亲结婚,帮衬弟弟,她不愿意。

  离开家的那一刻,她就没有家了:“我离开家的那一天,妈妈用很多人无法想象的下流话咒骂我,我至今都难以启齿,无法复述。”

  但她没有消沉,努力打工,从服务员做到了饭店领班,还学会了日语,认识了老公Peter。

  Peter会认真倾听玲玲的话,会鼓励玲玲勇敢表达,支持她去做任何能让她开心的事情。

  

  玲玲与Peter

  这些年,她和Peter相互扶持,日子越过越好,她的内心也越来越强大,原生家庭的苦痛,早已无法伤害她:

  “幸福是你在创造生活寻求自我的过程中生活给予你的奖赏,不是别人给你的。别人爱我,是因为我很好,而不是你对别人多好。”

  人的归宿最终是自己。

  父母爱不爱你,这是你无法控制的;你爱不爱自己,这是你可以决定的。

  所以,如果此刻你觉得自己“没有家”,请温柔地告诉自己:

  “没关系,我能为自己建一个家。”

  作者:点妈团李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