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骏24堂写作课》:写作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天空就只能想到一碧如洗,看到一个人快速的走过去,脑海中就只能冒出步履匆匆这样的词,这其实就是形成了思维定式。

  读了《蔡骏24堂写作课》这本书,我才明白写作是有一定的创作技巧和方法的,仅凭一腔热情自嗨式的写作方式,无疑于闭门造车。优秀作品的创作,离不开从观察生活到积累素材,再到构思落笔,以及用自己的想象力、文笔和个人独特的审美,创造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

  

  蔡俊曾获梁羽生文学奖杰出贡献奖,郁达夫小说奖提名奖,《上海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小说选刊》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青年作家年度表现奖。

  在《蔡骏24堂写作课》的笔下,我们仿佛窥视见了作者20年来,持续输出文字的写作状态。从他熟读的中外文学作品中,遇见了一套实用的写作课程,蔡骏老师结合自身写作经验,以小说为例精准分析每一个写作技巧,使读者在轻松有趣,浅显易读的阅读氛围中,切身实际的帮创作者解决了难以下笔的写作难题。

  接下来我将从写作之前的准备工作,作品的谋篇布局;作品的完善与修订。三方面去梳理这本书所要传递的干货信息,带大家开始酣畅淋漓的趣味阅读之旅。

  

  《蔡骏24堂写作课》一书,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提到,他参加工作很早,19岁在上海邮政部门上班。2000年工资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开始接触互联网,激发了自己写作倾诉的欲望。最初在网站写小说,到02年上班之余翻阅五四时期的古老文字,以及05年写作成为习惯至今,累计发行作品1400多册,时间跨度20年整。

  从《无尽之夏》《谋杀似水年华》,《最漫长的那一夜》到《天机》。他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很好的诠释了没有人天生会写作的中肯观点,以及写作这事儿有章可循,为广大创作者奉献了一本可迅速上手的写作秘籍。

  写作前的准备工作

  1、素材来源

  很多时候对创作者而言,我想表达,但没有素材,这或许是多数创作者的通病。蔡骏老师就给出了素材收集的方法,以及通过联想力把素材串联成文。

  他在书中指出生活中的人和事,阅读名人名著,从经典文学中积累经验。微博评论,微信公众号,知乎私信,网上资源等等。都可以作为素材的来源。电影,电视剧,新闻甚至八卦。包括电影中的经典对白,看到电视画面产生的联想等等,这些都能成为你的写作素材。

  素材好找,难的是要把它们串联成文,作者以小说为例从灵感迸发开始,不断丰富写作内容,直到完成一个故事,都做了详尽的介绍。

  小说是叙述的艺术,同时也是想象的艺术,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逐渐让故事浮出水面,这是第一步。

  比如手头有支笔,有张旧光碟,或者被遗忘在抽屉里的旧电影票,火车票等,它们的背后会隐藏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打开脑洞,让故事在脑海中发散、成熟。

  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经验,积极主动的去找寻。如作者的短篇小说《漫长的那一夜》系列,许多素材都是来自自己的亲身经历或童年的记忆。而《黄浦江上的白雪公主一夜》里的情节跟作者中学的经历有所关联。

  2、大量阅读

  素材来自于阅读,从经典文学里汲取营养。

  我们读书的时候,脑子里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联想和画面,甚至会把自己代入到书中,成为文中的男女主角,也会不自主的感慨结局怎么跟我们想的不一样?这就是联想和思考的过程,也是素材积累的过程。

  

  建议大家多读名人名著,经典文学这些都是历史的积淀。像作者的小说《珂赛特的眼泪石一夜》获得了郁达夫中篇小说提名奖。小说里的人物名字柯赛特就是出自雨果经典小说《悲惨世界》故事的结尾,也与原著产生了奇妙的互文。

  3、训练联想力

  选择手边儿随便一个物品,以此为中心用十句话描述出它的特征。

  比如说一只手机。这是一只银色的手机,这是一个男孩儿的手机。这只手机的壳是黑色的。这只手机收到的最后一条信息是明天见……

  每天做两三次这样的中心发散描述训练,你会发现灵感就在不远处。

  以手边随意一个物件为树干不断填写树状图,让想象更具现实感。

  比如拿桌子上的笔筒来举例。这个笔筒来自哪里?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放在爱情故事里,可能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之物。放在悬疑故事里,也许就是投向别人脑袋的杀人利器。在不断的提问中,在自我回答中会发现故事逻辑链条逐渐清晰。发挥想象力的同时,要心中牢记树状图的主干。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想象。

  填补关联法,若相关的物品联系在一起,展开想象。

  如电话和奶茶,通常打电话时叫外卖,订奶茶,这是普通的联系。如果奶茶是人物绰号呢?什么样的人才会取这样的绰号?他有着什么样的性格?或者以她打了个电话叫了杯奶茶,为开端想象这个故事的情节。

  总之,写作是叙述的艺术,也是想象的艺术。

  谋篇布局

  小说开篇3万字,决定读者会不会看下去接下来的30万字。

  比如《傲慢与偏见》那句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个开头已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让人读了之后过目不忘。总之好的开头都有这样的特质:

  1.设置悬念,引发好奇心。 2.设置困境,引发读者对主角命运的关心。 3.设置氛围,为全文奠定一个基调。 4.抒发情感,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情。 5.制造画面,让读者自动把文字转化成影像。

  具体操作如下:一本小说要想吸引读者,一定要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作者的文笔也占一部分,但最核心的应该是能让人反复回味的人物形象和多舛的命运走向,这是经典人物形象的魅力体现。它会不断地唤起读者内心的情感共鸣,成为读者记忆的一部分。

  因此人物一定要鲜活,性格要有棱角,行为还要合理,人物情感要有变化。他如何面对困境?面对爱情?面对死亡?他的喜怒哀乐内心成长?这些都需要用细节描写去传递。如此一来人物就丰满起来了。

  人物的特质光丰满还不够,还要让人物的矛盾属性立体化,让他放在场景里去体现。

  比如莎士比亚的悲剧著作《哈姆雷特里》的王子哈姆雷特,在面对杀父仇人时,他纠结,他艰难的做着选择,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给我们的经典追问。这里就彰显出主人公既有脆弱悲观的一面,也有坚强勇敢的一面,他所遭受的痛苦与苦难都在选择之中,这也是作者为我们传递的男主人公丰满、异常,令人动容的整体形象。

  1、节奏把握

  小说的节奏氛围,叙述节奏和语言节奏。

  叙述节奏就是一个故事的起承转合,故事的起点在哪里?高潮在哪里?推进速度是快还是慢等细节。语言节奏指句子具备的美感,韵律感等等,这属于较高层次的探讨。

  把握小说的节奏之前,首先要考虑故事的整体节奏,明确创作的小说是哪个类型的?是爱情?悬疑?武侠?或玄幻等。类型不一样,节奏也会不一样。

  比如悬疑就属于节奏比较快的小说。接着一个悬念地去走,让读者欲罢不能。

  然而小说节奏的把握是相对的,想要加快情节推进时,可以尝试即二连三的推出矛盾冲突,推进影响力比较大的事件,这时候就要适当减少细节描写。

  总之一句话,当你要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或刻画人物性格时,就适当的要慢下来认真刻画。还可以加一些与主线无关又能丰富主角光环的细节描写。

  2、制造伏笔

  伏笔在小说中是难以被察觉到的暗示,是作者精心布局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不起眼的物件,或看似无心的景物描写等。

  比如《来电狂响》电影,运用非常娴熟的一个技巧,片尾彩蛋一闪而过的镜头,一句短短的对话都暗示着导演要传递的写作意图走向。

  伏笔是悬疑推理小说里那些不起眼容易被忽略的线索。

  伏笔是破解文章的线索,一部小说的故事线有主线,支线,甚至复杂一点的,还有暗线。用绝妙的伏笔可以与故事线无关,但会对故事的发展,小说意境的升华,甚至结尾的反转,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结尾把握

  或抒情,或悬而未决,都是一种结尾的态度。

  漂亮的开头会让读者欲罢不能,而漂亮的结尾同样重要。

  所谓凤头要一鸣惊人,指的是开头。猪肚要详实可信,指的是中间环节。豹尾要收的好看,有利或留有余韵,指的是作品的精彩结尾。

  抒情式的结尾,可以是重要意象和充满哲理的抒情句子,也可以是悬而未决的方式点缀结局。但无论选择哪一款,因为一定是留有余韵,使读者有所思有所想才是最成功的。

  如《天龙八部》的结尾段誉一行人,在姑苏慕容看到了慕容复,因为自己的皇帝梦而失去心智,就很有禅学的韵味。凸显了慕容复不择手段的追求,到头来终其一生落得一场空,令人一声叹息。

  作品的完善与修订

  创作者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所有的初稿都是无法直视的,修改小说就是辨别与完善的过程。

  1.通读原稿,让人物与小说整体气质相吻合。

  2.当弃则弃,果断修改。

  3.重视大纲,把遗忘的细节补充起来。

  具体做法是通读原稿,找出故事中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以及文章中逻辑前后矛盾之处。尽量删除冗余的情节,避免为了凑数而使小说变得无聊。留意语法,句子,开头,结尾,故事逻辑等细节的处理。

  修改的前提,尽量用上帝视角去感受。越感同身受,读者就越认同。

  比如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场景: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再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下来。

  父亲的细节描写不断在读者脑海中回放,放大,从而让读者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把父子之间的亲情以及人生别离之间的惆怅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总有人说这个时代正在悄悄犒赏会写作的人,一入头条情深似海,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固执的认为灵感是上帝给的。而且是转瞬即逝的,写作更要靠生憋的。

  曾经我在群里跟别人分享过写文章的经验,创作的过程就像女人怀孕一样,月份不足便浑身难受,只有瓜熟蒂落,一朝分娩才落得神清气爽,信心十足。

  看了这本书才真的大彻大悟,写作是一场漫长而需要自律的马拉松。

  除了写作技巧方法之外,还需要素材的积累和摄取以及写作的责任担当,带着自己的人生经验,费尽心机头脑敏锐的写作技能,才能让读者从你的文字中获取一些启发和感悟。

  没有人天生会写作,此书从观察生活到积累素材再到构思落笔,为创作者指明了方向,这是一本无论命题作文还是小说创作都可迅速上手的写作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