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朱自清教你如何学语文

  | 这是2021年始第 28 篇

  提及钱钟书,大概我的第一反应是《围城》,而不是他的文学研究,正如提到朱自清,我会想到《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而不是他的文学理论和研究。

  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里贮满诗意。然而他却不是一个单纯的散文家,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文学研究。

  本书收录了朱自清发表在《新生报》、《大公报》等文章、学校讲演、杂谈等,囊括了关于写作、病句、诵读、散文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多看、多朗读、多习作”的写作奥秘,提高文学素养。

  世事变迁,文学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是为娱乐而鸳鸯蝴蝶,还是为严肃而反礼教、反封建,都是时代之下的选择。

  鲁迅先生说,“一方面是严肃的工作,一方面是荒淫与无耻”。这种消遣和严肃的尖锐矛盾,是关于“文学何以是文学”的讨论。在《文学概论》中,老舍先生曾表示,“文以载道”是几千年来文学固化、没有发展的重要性原因,文学应该是美的。

  朱自清在讨论《什么是文学?》中,提到胡适的观点,文学有三种性:一是懂得性,就是要明白;二是逼人性,要动人;三是美,上面两种联合起来就是美。朱自清认为将达意和表情并列,也就是让人明白、动人,就是“好”、“妙”。

  这样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不是人人具备的,所以朱自清看到写作的青年将创作当做唯一的出路,不愿才力如何,都要写诗、写散文、写戏剧,他是不赞成的。

  “写作”不等于“创作”,不能创作,就另寻他路,新闻写作也是极好的。

  不管是创作,还是写作,都需要打好基础,学好国文。

  叶圣陶在教育厅《中等教育季刊》创刊号中发表观点,说“其实国文包含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被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字,就是普通文字,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文等。”而这些普通的文字才是我们经常应对的对象。

  这些都要从阅读说起,包括文艺作品、理论书籍、文言文等,在《中学生与文艺》一节中,朱自清推荐了他读过的近代作品和理论书籍,包括鲁迅的《呐喊》、冯雪峰的《乡风与市风》、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朱光潜《谈文学》等。

  文学作品能深入探及人的感情,给人精神上或者人生道理方面的启迪或者感触,起到教育的意义。同时作为文学而言,它的语言、表达,又可以培养欣赏能力,一举多得。

  阅读之后要思考、练习写作。朱自清提及中学生的作文课,应以广义的应用文为主,训练技能是主要的,艺术是次要的。可以创办刊物、练习写作,防止不读书、不观察,越写越贫乏的现象出现。

  当然关于“读”,朱自清也讨论了诵读、朗读,防止文字和语言脱节,“耳治、口治、目治”诵读教学三部曲,日渐纯熟后,古人的“一目十行”、“七步成诗”就并非难事了。

  关于写作,朱自清根据他多年批改学生作文的经验,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思路不清,也就是无条理”,实际生活中,叙述文和抒情文用的少,说明文和议论文用的多,也更考验逻辑性,所以朱自清建议“高中和大一的学生应该多练习这两种文体”。

  在有了大逻辑和框架的基础上,给文章填血肉时也要注意一字一句的使用。甚至于标点符合和语病,朱自清都有单独摘出来讲,足以见他治学和写作的严谨。

  “必须有了咬文嚼字的教学培养后,才能真正达到不求甚解的境界,没有经过一番文字分析的训练,欲不求甚解,也不易得”,理解是如此,创作亦是此理。

  欧美综艺现在正是我们大力培养文化自信的时候,强大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我们文化的理解和认可,这不单单是文学,而是关于历史、传统、语言等各方面,不仅是背诵、朗读,还要应用文的使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语文”。

  朱自清在随笔、杂谈中提到关于国文的认识和学习,关于中学生的文学素养等,都值得我们细细研读。

  一言概之,大师就是大师,大师的方法就算不是全盘接受,也是值得参考和学习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