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平时考试不行,中高考却能“超常发挥”?

  朋友给我讲过他的中高考故事。

  他参加高考的时候,放榜还是那种大红榜。从老师那儿查了分,过了本科线,他十分兴奋,压制着情绪,去大红榜旁边围观,找找满足感。

  一行一行地看过去,却没发现自己的名字。他有点惶惑:难道成绩弄错了?还是红榜漏了自己的名字?

  在红榜前站了也就几分钟,可他感觉有半个小时,太漫长了。

  反反复复看了几遍之后,他忽然发现,有一个名字,被人用铅笔之类的东西戳烂了,很难认。正是自己的名字!

  他顿时放下心来,名字在,自己考上了。

  另一个疑惑却在心头强烈地升起:大红榜,既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更代表了一种荣誉。是谁这么敌视自己,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抠掉?

  上榜的喜悦很快冲淡了不快,但此事总在他心头徘徊不去:是谁呢?何必呢?

  很久之后的一天,他忽然找到了答案。他甚至想,想抠掉自己名字的人,恐怕不是一个人,有可能是好几个、好多人。

  为什么?因为自己平时的成绩太不突出了,各种小考,期中考、期末考,成绩都一般,高考成绩却格外好。

  很多同学,则完全相反,期中、期末成绩名列前茅,一到大考,马上“发挥失常”。

  他们“发挥失常”,自己却一鸣惊人、超常发挥,能不遭人嫉妒吗?恐怕还有人认为,他肯定作弊了,否则怎么可能平时成绩那么差、高考成绩那么好?

  在重要考试中,总有人超常发挥,也总会有人马失前蹄。原因究竟在哪里?

  通过和他深入的交流,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我上初中就这样,所有老师都不看好,只有我自己看好我自己。当时是乡镇初中。初中三个班,200多个人(上世纪80年代),最终考上重点中学的只有17个人,且复读生占了一半以上,而我是应届生。”

  “也就是说,平时考试,你要考进全年级前20名,才有可能考进这所重点高中。可我平时的成绩,在全班也只在20名内起起落落,根本不被看好。”

  上世纪80年代乡镇中学教室“当时我没别的想法,因为这所高中离家太近,也就两三百米,所以只盯着这个目标。我知道很难考,但我更知道一点,中考,考的是初一到初三的内容。”

  “初一初二,我还有点满不在乎,到了初三,忽然发现,如果不努力考上这所高中,就得种地了。于是在老师的布置之外,开始有了自己的规划。”

  (注意,他并没有完全按照老师的规划来。老师的规划,是阶段式规划,按照学期来;除非班主任,恐怕很少有自由空间,给学生设计一个全年度的复习规划)

  “所以在学习初三新内容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利用自习时间,复习初一初二的内容了。”

  (这是符合大脑记忆规律的。一次性突击记住某些内容,会很快遗忘,一段时间后重复记忆,循环往复,才会成为长期记忆)

  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中学“这会导致初三刚学的内容,我掌握得一般,所以平时的小考,成绩不理想。因为它考的我没学好,我复习好的它不考。”

  (刚学的内容,即便当时掌握得一般,只要一段时间后复习,会越来越牢靠。相反,有些学生,当时掌握得很好、成绩也好,但不注意复习,就生疏了)

  “但中考考的是全部内容啊!何况,就算初三新学的东西,我也会循环复习,掌握得越来越好。等同学们开始大复习时,我初一初二的内容已经很熟练了。”

  “那个年代,死记硬背的东西多,这个方法特别管用。书越背越薄,因为你越来越熟悉了。很多课文,只扫一眼,我立马就能背出来。因为熟练,复习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政治3本书,到中考前我只用一个小时,就能不带遗漏地复习一遍了。如果不熟悉,几天也复习不完。”

  “一个情节,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政治课,复习,一同学愁眉苦脸地问我,你复习几遍了?我当时都复习了7遍了,怕吓着他,说,3遍。可他听了这个数字,眼睛还是瞪得比鸡蛋大。”

  “到了高中,其实也是按这个套路来的,只不过略有变化,因为高三基本上不学新内容了,都是复习。但老师的复习规划,是按全班同学的平均水平来的,可你有自己的特点啊!得制定自己的专属规划。”

  上世纪的农村中学“我偏科很厉害,数学差,英语一般,但语文、历史、地理、政治都很拔尖。后来我算了一笔账,历史满分100,考到70分以上就相当困难,高考我考了76分,已经是全校最高分了。拼了老命,顶多提高个三四分;如果放一放,因为都掌握得很牢,就算下滑,顶多下滑个三四分。”

  “而数学呢?满分120,我正常的成绩七八十分。如果努努力,考到90多,一下子就能提高将近20分。你说,我把精力用在哪一科合算?”

  “所以高考之前,我把历史之类强科放了放,恶补数学,高考竟然考了108,比平时整整提高了30分!历史、地理、政治因为基础好,时间虽然减少,但效率高——几个小时就能把历史全部复习一遍,成绩没受影响。高考成绩,我这几门副科都是全班最高分,有的甚至是全校最高分。”

  总结一下经验,无非两点:

  第一,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专属”复习规划。这个老师帮不了你,家长也帮不了你,只有自己来。

  第二,要尊重记忆规律,如果目标盯准了中考、高考,就不要太在意平时的成绩,放长线、钓大鱼。

  如果太注重眼前的小考,对刚学到的知识集中恶补,成绩是会短时间得到提高的。科学家的很多记忆实验,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但这种记忆,只属于短期记忆,要想成为长期记忆,必须定期复习。

  所以,开始这种规划的前期,往往是比较累的。为了保证记忆效果,学第二课的时候,你就要复习第一课的内容;学第三课的时候,要复习第一、第二课的内容……以此类推,学习第十课的时候,就要复习前九课的内容。

  人的精力有限,所以第九课、第十课的内容你会掌握得不太好,影响成绩。这时候,要有定力,而且要有底气——因为你至少前五六课的内容,已经相当熟练了。

  随着前面的内容越来越熟练,你的复习也会越来越轻松,等你达到可以“一小时复习完一门课”的时候,就可以放下心来,静待大考“超常发挥”了。

  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京东好评率100%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49.8购买而那些只知道猛攻当前内容、没有系统复习规划的学生,则会越来越忐忑——他们渐渐发现,自己需要把以前的内容,重新学习一遍,才能记住。当时掌握得那么好,为什么现在不行了?

  这会打击他的自信,精神因素,加上复习不系统的客观因素,导致发挥失常,就不奇怪了。

  #教育头条#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