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考清华”火了,看百年清华的招生考试内容,就知道门槛有多高

  这几天有一则消息,火遍全网,一个山东的女孩——张贞贞,裸考清华。说出一句话“活这么大,总的考考清华北大吧”,让小编感慨万分,这不是一种戏言,是一种对于清华北大的向往,这两所学校,是中国几千万学子精神标杆所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大学的普及,现在的人只是在表面上,来评价清华北大的“高”“大”,只知道他们是中国最好的学校,是中国最难考的学校,可是对于学校本身的底蕴和发展,往往是一知半解。

  小编今天就从,一百年前,清华大学的招生简章,以及当时入学的学生,来详细的看看,这两所学校,百余年来在中国教育事业的上地位。

  1909年7月,清政府发起了“庚款兴学计划”,这个计划很简单,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学生,到美国学习先进的技术。

  这次“兴学”计划规模很大,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在各大报刊上,张贴广告,公布开始的日期,还有可是的科目,只要年龄在20岁以下的,都可历史片以报名,被录取之后,直接派到美国学习。

  这个活动举行了三届,一共派出180名学生,为祖国培养了很多,卓绝的人才,比如胡适、赵元任、竺可桢都其中的学生。

  1911年正式更名为“清华学堂”,468名学生,复试全部合格,成为清华第一届学生,这些人中也出现了很多卓越的人才,比如侯德榜、金岳霖、中国真菌学的创始人戴芳澜。

  当时清华招生,也是和现在一样,每个省市是有名额的,是按照《辛丑条约》各个省市均摊的费用为标准给出的,每均摊12.95万两白银,就可以获得一个名额,不管是正式生,还是插班生,都从这个名额中算出。

  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正式改名为清华学校,有北京政府外交部管理。学期为8年,分为中等,高等两科,高等科目毕业之后,直接可以进入美国大学的一、二年级。

  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 归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辖。学制 8 年,分中等、高 等两科,高等科毕业后一般插入美国大学二、三 年级。

  考试的科目种类繁多,难度也不等,在赴美留学的考试中,除了必要的中文、德文、法文之外,全部是英文考试,也就是说所有的考试,都是英文卷面、英文作答。

  根据当时国内的形式,主要的考试内容:

  第一科目是卫生,这里大家要明白,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打扫卫生,而是关于医学方面的知识。

  第二科目是木工和劳作,听起来没有什么,可是谁会在中学去学习木工,可以说难度很大。

  第三科目是地理、算数、外文等等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能够被清华录取,基本上都是科学、农业、工程之类的人才,他们的大部分,到美国之后,也是要学习这些,只有很少量的人回去学习文科和政治一类。

  当时清政府也规定,到美国之后,十之八九要学农工商之类的学科,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清政府兴办学堂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美国的技术,来改善当时大清的不足,从当时的境况来看,清华学堂招人的目的性是很强的。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总体来说还是腐败不堪,上下学堂,就能出国,权贵就没有心思吗!

  如果说没有,那就不是中国社会风俗了,在清华学堂之内,有很多的权贵子弟,甚至为了满足这些权贵的要求,甚至设立了“特别生制度”。

  冯国璋的儿子和孙子,就是通过缴纳巨款,通过“特别生制度”入学的。还有梁启超的3个儿子,端方的儿子,传部尚书的孙子,可是说当时的清华,暗中还是一个贵族的学校。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清华并不是一直处于这种阶段,到了民国时期,清华就开始逐渐的走向了大众化,也逐渐的摒弃了,清政府当时冗繁的考试制度,一切以“人才”为基础,甚至出现了“破格”录取的现象。

  比如:钱钟书,数学只考了15分,可是其他方面十分的出众,被破格录取。

  钱伟长,物理5分,英语0分,可是历史、文学几乎满分,也被录取。

  这种事情还有很多,可能会有人说,当时国内形势不好,学生资源很差,所以才出现这种破格录取的现象,可是小编认为,不管如何,这些“破格”录取的人,很多都成为各个学科的带头人,为推动祖国的事业,做出了贡献,这就足够了。

  再到后来,清华大学从一个男校,发展成为一个男女共存的综合校园,可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刚开始,是清华大学成就了一大批的学子,后来清华大学的名气,完全是由他所教育出来的学生给撑起来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