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校毕业1076万人,从报录比与就业方向给高三考生哪些借鉴

  

  2022年史上最多毕业生1076万,他们何去何从?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较2021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下了历史新高。

  那么,这届毕业生都去哪了?最新的就业情况如何?关注数据背后的趋势,结合自身情况,希望可以给择校选专业的高考生们带来一些有益提示。

  应届本科读研比例持续上升

  2021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外读研比例为19.2%。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总计105.07万,较2019年(81.13万)增加了23.94万。2021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为17.2%,较2019届(15.2%)的增幅为13%。

  医学、农学、理学读研比例较高。从不同学科来看,医学、农学、理学三大学科持续占据202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的前三甲位置,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其国内读研比例分别为28.0%、25.6%、25.0%

  地方本科院校中,渤海湾、长三角地区毕业生读研比例较高。2021届“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为35.4%,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读研比例为13.6%,较2019届(“双一流”院校为30.0%,地方本科院校为12.2%)的增幅分别为18%、11%。

  读研毕业生中女生占比更高。在国内读研的2021届毕业生中,女生占比55%,明显高于男生(45%)。女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读研意愿更强。

  

  临床医学专业的读研比例高达43.6%,在所有专业中最高,当然这可能与很多学校招收7年制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专业有关。

  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交叉性学科的读研比例也较高,与这些专业面向的行业对人才层次需求较高有关。

  按照院校层次,2021届“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为35.4%,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为13.6%,较2019届的增幅分别为18%、11%。

  地方本科院校中,渤海湾、长三角地区202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明显较高(分别为17.2%、16.3%),珠三角地区读研比例相对较低(7.1%)。珠三角地区的高学历人才较多依靠外地流入(以在该地区就业的2018级研究生为例,来自外地院校的比例为56%)

  与此同时,当地地方本科院校2021届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的比例高达90%。这显示地方本科院校与区域产业之间的匹配程度较高,本科毕业生能大量进入本地企业就业,这或许影响其读研意愿。

  19.3%应届高职毕业生升本

  应届高职毕业生升本比例在2020届翻倍增长(2019届、2020届读本科比例分别为7.6%、15.3%)的基础上,2021届升本比例持续增长至19.3%,对比2019届增长超过1.5倍。

  非“双高”校升本比例提升更多。与2019届相比,“双高”校升本比例(20.2%)上升了10.3个百分点,增长翻倍;非“双高”校(19.2%)上升了12个百分点,增长接近1.7倍。

  教育、财贸及电子信息类专业升本比例较高。2021届教育与体育大类、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毕业生升本比例较高,均超过20%(分别为21.8%、21.6%、20.2%),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升本比例较低(分别为14.6%、13.8%)。

  这可能因为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小,2021届受雇工作的比例(分别为71.9%、70.7%)均明显高于高职平均水平(64.4%)。

  备考公务员的比例五年翻倍

  2022年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突破200万,创历史新高,较2018年的增幅达到28%。应届本科生报考公务员趋势明显。数据显示,待就业本科生(2021届比例为5.7%)除正在找工作之外,剩余半数都在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相比2017届翻了一倍(2017届比例为0.7%,2021届比例为1.4%)。

  法学、文学、管理学毕业生备考公务员比例更高。法学、文学、管理学2021届本科毕业生正在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的比例分别为2.3%、2.2%、2.1%。

  女生更倾向于报考公务员。正在备考公务员的2021届未就业本科毕业生中,女生占比(63%)远高于男生(37%),反映出目前女生的择业心态更偏向于求稳。

  不同区域就业薪资差异明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较2020年相比增长9.7%,增幅较疫情前的2018年、2019年相比有所下降。受疫情影响,大学生薪资增速放缓。

  2020-202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起薪平均涨幅(本科:4%,高职:3%)低于疫情前的2018-2019届的起薪平均涨幅(本科:7%,高职:6%)。2021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为5833元、4505元,均明显高于城镇居民2021年月均可支配收入(3951元)。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薪资较高。不同区域的薪资水平差异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应届生在长三角(2021届本科:6484元,高职:4984元)和珠三角地区就业的薪资水平(2021届本科:6431元,高职:4748元)始终保持领先。

  起薪涨幅方面,陕甘宁青地区起薪(本科:2020届、2021届分别为4836元、5172元,高职:2020届、2021届分别为3724元、4025元)涨幅较大,2021届本科、高职较2020届的涨幅分别为7%、8%,但薪资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IT业持续领跑行业薪酬榜,但涨幅偏低。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平均工资来看,不管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IT业薪酬水平均为最高。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月收入持续较高(2021届本科:6781元,高职:5023元),但2021届毕业生起薪涨幅(本科:5%,高职: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科:7%,高职:6%)。

  本科计算机类、高职铁道运输类专业月收入较高。2021届本科计算机类、高职铁道运输类专业月收入较高,分别为6886元、5280元,但是其起薪涨幅较小(较2020届的起薪涨幅分别为1%、3%)。

  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材料类、矿业类、电气类专业(较2020届的起薪涨幅分别为9.0%、8.8%、8.5%、8.0%),以及高职食品工业类、自动化类、通信类、农业类专业(较2020届的起薪涨幅分别为9.2%、8.3%、8.3%、8.0%)月收入增长较快。

  

  连续五年绿牌就业专业

  得益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多个信息技术相关本科专业连续绿牌,高职绿牌专业多与铁路交通相关。具体来看,本科信息安全、网络工程专业以及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连续五年绿牌。

  其中,2022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网络工程、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高职就业绿牌专业包括铁道机车、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供电技术、社会体育、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连续五年红牌就业专业

  红牌专业与毕业生供需矛盾有关。本科的绘画、音乐表演、法学专业以及高职的语文教育、法律事务专业连续五年红牌。

  2022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汉语国际教育、绘画、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法学;高职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数学教育、小学教育、英语教育、语文教育、法律事务。

  (需注意:红绿牌专业反映的是该专业的全国总体情况,各省(区、市)、各高校情况可能会有差别,不能一概而论。)

  

  从报录比看河南省高考考生专业选择的冷热趋势

  今年的高考已基本翻页,感谢河南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公示去年的详细历史数据,从此可以方便梳理自己想看到的高考脉络。

  有了省考试院的数据,根据专业的报录比可以直观地看到考生的选择趋势(报录比=第一志愿第一专业的选择人数÷该专业最终录取人数)。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年共有5902人在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安排了这个专业,实际这个专业当年共录取1394人,则它的报录比就是【5902/1394=4.35】,意味着这一批人中,约4人中仅有一人可以满足第一志愿第一专业被录取。剔除小众专业(报名人数小于100人)后,2021年理科一本中,报录比在1.00以上的专业如下:

  在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些专业竞争者较多,特别是报录比2以上专业,想要被第一专业录取,肯定要付出一定的分数代价。

  其实,我个人的直觉,上表并不与我印象中的专业热门程度相符,为什么呢?其实是招生数量在欺骗感觉,如果换做报考占比这个视角【报考占比=该专业报考人数/总报考人数)。

  看一下报考占比人数位居前列的几个专业,是不是可以与日常印象相吻合?

  从细分大类专业看,

  口腔医学录取难度最大。中医学有点出乎意料。

  计算机类中,软件工程还不太难,可能通常收费较高吧?

  热门的工科怎么选,大家能看出方向吗?

  

  热门专业冷思考,河南理科一本三年报录比对比分析

  毋庸置疑,影响2022年高考走势的最强变量还是考生对专业的选择,前车后辙,在2022年录取数据尚未出来之前,对比分析前几年各专业的报录比,及专业大类招生计划的走势,对于总结2022年高考结果和2023年的志愿填报前瞻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今年河南省教育考试院官网终于公示了历年各批次,专业报考人数相关数据,可以方便地汇总广大考生的专业选择偏好,是一大进步。】

  总结后有以下感受:

  1,专业的热度与难度相关,但绝对不等于难度(这也是分析这些数据的意义所在,如果恰好盲选中选了一个又热又不难的专业,肯定交了好运)

  先看一下又热又难的一类专业。

  上表中这些专业,是三年来一年比一年录取难度增加,且报录比大于1的类别。

  表中排序按专业招生人数排列,人数越多影响面越大,所以放在前面。

  可以看到,计算机类平均下来,2019年2.86人抢一个机会,2020年是3.18人,2021年是4.31人,今年估计很有可能上到5人争一个机会。

  数学是天资出众者偏爱的专业,也是考研时最容易跨的专业之一,热度不减。

  口腔医学是最卷的之一。

  当然,一些小众专业,每年招生如果是个位数,偶然性很大,填报专业时可以躲开。

  还有一类专业热度不高但也越来越难。

  从报录比看不到1,选的人不多,但年度对比中报录比在一步步走高,说明越来越难。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一开始并不受考生偏爱,热度逐年走高,今年估计已彻底翻盘,算得上一匹容易骑上的黑马。

  2,越来越容易考的专业

  脱离了招生数量谈难度就是耍流氓,象计算机类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在每年扩招的计划前,难度并不高。

  报录比逐年走低的专业统计如下:

  细看上面这些专业,有几个专业并不冷,可以说性价比很高。

  3,专业选择中的二八定律及马太效应

  对于理科类的专业,在专业群体中存在二八定律,在专业之内也存在同样的潜规则。象大热的计算机类,电子电器类,医学类专业,对比于其它专业,它们是二,选它们等于选了这些赛道。本科4年,在同专业中,毕业时又是一次二八分流。真正可以做学术做研究的岗位,只能是其中少数人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要走技能这条路。

  技能与研究最大的区别,在于技能仰仗于个人能力与资源的进化,是单一的,难以扩展复制的,最终成为一个系统中的螺丝钉。而研究岗位出来的成果是可复制的,可以倍数中扩散自我的价值,这是底层的区别。开发一项专利,可以多家授权,可以较容易的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高校有层次的区分,即使读了985,211,如果定位在做一个技能型方向,很可能几年后会同二本专科做一样的工作。

  从文科一本报录比,看河南省高考专业选择的冷热趋势

  在河南省2021年高考中,相比理科专业的冷热趋势,文科呈现了另一种面貌。

  2021年河南省高考文科录取最难的专业是哪一个?看到结果后眼镜差点跌碎:工科试验班!!!

  文科中被工科拔了头筹?这什么其他动漫逻辑?

  翻出招生计划看后,终于真相。是2021年同济大学在河南的【工科试验班(建筑规划景观与设计类)】,共招1人,648分,位次454。

  与其录取位置相近的结果如下表,是不是很强?

  回归正题,2021年河南省文科一本专业的报录比如下表:

  

  其实,估计同我初看这个表时一样,不少人仍然是懵,这个表能看出什么?

  只有细化之后才能看出门道。只有剔除小众冷门专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干扰之后,分析报录比的结果才有普遍的适用性。

  筛选后,先看一下报考占比与报录比水平较高的这些专业,经济学,法学,汉语言文学,是不是挺符合社会热门趋势的?

  对于具体的大类专业,文科在2021年最热还是法学。

  法学及法学类专业第一志愿选择的考生,合计有20%,要卷上天际的节奏。

  然后是经济类专业。

  还有语言文学类

  现实如此,在高考中,是位次在决定位置,最终的结果既依赖实力,也来自于赛道的选择。

  

  

  

  来源 | 本文来源于头条号《风声林语》及微信公众号《先飞工作室》等内容。

  声明 | 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更正。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