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机制下的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指导 与帮扶的思考

  一、“三全育人”和高校就业指导与帮扶的内涵关系

  2005 年, 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 议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群团齐 抓共管, 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 工作机制。”“三全育人”首次被党中央定位为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领域的重要工作机制。“三全育人”指全员育人、全 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主体要素(全员育人)、时间要素 (全过程育人) 和空间要素(全方位育人) 的相互作用和依存 下, 形成运作机制, 同时三元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不可分 割。从广义上来看,“三全育人”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育人 思想, 它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将“三 全育人”机制运用在就业指导与帮扶工作中具有适用性, 也 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更能突出就业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 全面性特点, 更强调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为核心, 全员参 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培养的理念。

  

  二、大学生重点群体概念与精准化就业指导与帮扶 的重点内容

  当前高校毕业生群体包括“90 后”甚至是“00 后”,在 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社交媒介等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 来的毕业生, 求职观念不断转变, 给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 战, 尤其是针对大学生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的推进具有一定难度, 需要进行精准化的指导与帮扶。所谓大学生重点 群体, 是指在就业中存在各类问题与困扰的学生, 结合实践 经验与学者的研究结果, 按照问题类型可以大致分为如下 几类: 第一类, 迷茫型毕业生, 这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 划, 对前途感到迷茫, 求职目标不明确, 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行动力欠佳; 第二类, 自卑型毕业生, 这部分学生对面试缺 乏信心, 加之曾经面对多次求职被拒之门外的窘境, 变得害 怕参加招聘面试, 有的学生甚至拒绝参加招聘; 第三类, 固 执型毕业生, 这部分学生涵盖考研、考博“二战”学生, 主要 面向某一地区岗位求职或是某一类型岗位求职, 不考虑其 他备选就业领域; 第四类, 回避型毕业生, 这部分学生对于 走向就业岗位不感兴趣, 回避就业话题, 或当下阶段不以求 职和就业为目标。

  

  针对上述四类重点群体的就业指导与帮扶工作侧重点 也不尽相同。针对迷茫型毕业生, 需要运用到“大学生职业 生涯规划”课程中的知识, 帮助学生聚焦目标、探寻资源、制 订计划, 检查其行动效果并定期追踪; 针对自卑型毕业生, 需要深度辅导并结合时间维度问题, 挖掘学生的优点, 发现 学生在过去的经历中的高光时刻, 再引导学生行动起来, 激 发他们的潜能, 探索走向成功的可能途径; 针对固执型毕业 生, 需要了解其内心做出决策的真实原因, 并衡量其真实原 因是否是恰当且可以实现的, 如不是, 还需要帮助学生转变 就业观念, 可以开展“职场面对面”等活动, 使学生加深并重 新确定对自己和职业的认识; 针对回避型毕业生, 需要了解 其家庭背景、求学经历、价值观等, 并判断其拒绝走向职场的 选择是否是合理且有益的, 如不是, 还需要对其价值观和择 业观等进行校正, 帮助其走出舒适区,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发展之路。

  

  三、高校就业针对重点群体的精准指导与帮扶存在 的困境

  第一, 就业课程效果弱, 就业工作仍然是“临门一脚”来发力。自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 学要求》, 要求从 2008 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作 为必修或者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以来, 各高校均开设了就业 指导类课程, 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课程不断改进。但 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教学效果与大学生的期待仍有一定 差距, 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存在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工作 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在缺少前期有效的求职技 能、职业意识等培养的基础上, 很多学生在即将毕业的一年 思考人生的前进方向, 与此同时可能还存在毕业论文、科研 成果等多重压力, 在紧张的毕业季做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第 一份职业选择,“临门一脚”的发力会大大降低人才的合理 配置。

  

  第二, 学生的自我认知力不足, 学校的就业指导“大水 漫灌”来推进。现行教育制度对大学生锻炼自己的职业生 涯规划能力弊多益少, 学生在漫长的求学阶段对于未来思考 不足。“学了什么知识? 拥有什么本领? 将来可以做什么工 作? ”这些实质性的问题,仍然是很多高年级学生困惑与逃 避的话题。与此同时, 高校的分类指引工作并未建立, 大部 分就业指导工作以群体性教育为主, 一线的就业工作者往往 能够判断学生的去向目标和就业能力, 并相应地辅助学生求 职, 但受困于一线就业工作者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以及学生 不愿意表现求职弱点等原因, 仍然存在深度辅导和精准辅导 “漏洞”,往往临近毕业尾声, 才发现部分学生存在求职目标 不清晰、求职精力不足、就业能力偏弱等问题。

  

  第三, 价值观教育作用不足, 学生抗拒“先就业后择业” 观念明显。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求职市场“内卷” 明显, 社会需求与毕业生就业期望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毕业 生考研、考博热愈演愈烈, 以及考研、考博“二战”现象、学生 “缓就业、慢就业”现象均有所上升。在确有成功先例的情 况下, 毕业生家长和毕业生认可考研、考博“二战”及“缓就 业、慢就业”行为。大批毕业生在成长过程中少有“迫于生 计、极度贫困”的困扰, 家庭条件相对优越, 他们的就业观念 由“生存”转变为对“价值”的关注。这一类现象在固执型 毕业生和回避型毕业生中较为常见, 给高校做好就业工作提 出了更多挑战。

  四、“三全育人”机制下的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指导 与帮扶的思考

  在前文讨论的基础上, 基于“三全育人”机制的指引, 结 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情况, 提出有关精准就业指导与 帮扶的几点思考。

  (一) 强化整体性观念

  持续拓宽就业工作人员概念, 多维度构建就业辅导机制, 帮助毕业生认识自己。在求学阶段需要发挥校内导师、 职业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系主任、杰出校友以及学长学姐 的作用, 帮助学生能够在求学中多角度、多层次获取充足且 丰富的专业前景、职业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从认知上 提升对自己和职业的认识, 从意识上认识到职业选择的重 要性。

  

  (二) 注重系统性引导

  拓宽就业指导课程外延, 将各类实践课程或项目与就业 指导课相结合, 帮助毕业生了解外部世界, 将毕业前的“临 门一脚”转变为“持续思考”。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 问题在于完美协调其求职意愿与个人能力, 避免“眼高手 低”和“过度谦虚”的情况出现。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就业指 导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是相割裂的, 而专 业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是毕业生走出去的大好时 机, 如果能够结合专业和社会实际, 沉淀职业思考, 将大大提 高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和职业幸福感。

  

  (三) 加深全面性帮扶概念

  注重指导与帮扶工作的针对性, 从“大水漫灌”到“精 准滴灌”,帮助学生树立大局观, 全面衡量自身和外部世界, 尽可能合理匹配自身能力和岗位需求。在具体工作中, 应 配备合理比例的就业工作人员, 成立不同的指导小组, 建立 学生就业档案, 根据学生的求职能力、求职意向、择业观念、 个性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编入不同求职指导组, 有针对性地开 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满足学生的不同求职需求。发挥资源 共享机制, 使得有共同方向的学生相伴而行, 发挥朋辈力量。 面对日趋激烈的求职市场, 高校还要提升学生的心理抗压素 质, 定期开展关于求职择业心理问题的专题讲座和心理疏导 工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