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不要把学生推到对立面

  有一天放学,一个班主任老师怒气冲冲地带着一个初一的男孩子到我办公室,指着这个孩子说:我这个班主任无能,我管不了他,一点好习惯没有,天天拿着我的话当耳旁风,说什么都不听,净跟我对着干,你说让他往东,他偏往西,活神仙也教不好他,他爸一会就来,我倒要问问他,怎么教育儿子的,到底想管不想管,家里都管不了就别往学校放,干脆领回家……

  他滔滔不绝地数落着,我就一直暗自观察站在边上的那个男孩子。那个男孩子个子不高,清瘦的样子,一开始的时刻,看得出他的表情比较凝重,略带不安,估计是到了校长室,他也意识到问题比较严重。

  

  但是,随着老师陈芝麻烂谷子,把他过去所作所为重新翻腾了一边,“控诉”不断深入,他忽然轻松了,那种凝重没了,甚至露出不屑和满不在乎的表情,头扭向老师,居然看着老师激动地述说,好像他已经看穿老师的“黔驴技穷”了……

  那一刻,我有些惆怅,显然,又一次教育行为失效了,这次“教育措施”不仅没达到应有的目的,相反,副作用非常明显。

  可惜,那个“义愤填膺”的班主任依旧蒙在鼓里,妄图通过这种“声讨”的方式,来转变自己的学生。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所做的一切,正朝着相反的方向背道而驰。

  工作中,问题学生的确让人头疼,有时候我们花费在这些孩子身上的精力,比其他孩子要多了很多。但越是这样,愈要讲求方式和技巧。“教育”绝不是一个简单和僵化的事情,但我发现,咱们老师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我通过高压的方式,就能获得学生的“臣服”。但结果呢?往往适得其反。

  后来了解到,其实这个老师跟孩子发生矛盾,起因非常简单:这个学生的数学作业没有完成,在老师询问时,又没有拿出应有的沉痛忏悔的“姿态”,一下子就点燃了老师满腔的怒火,平时该生的种种劣迹一下子全部涌上心头,旧账本一翻,一番数落和挖苦,矛盾由此而升级……

  

  在管理工作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把被管理者推到对立面上,这是管理者最不明智的做法,也是很多年轻教师在情绪冲动时,最容易犯下的错误。

  我们想想,不就是一次作业没有完成吗?就闹到这样不可调和的地步,师生情感僵化,怒目相向,杀个你死我活,真的值得吗?到最终怎么收场,难道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吗?

  其实,任何一种状况发生之后都会有若干的处理方案,而大家记住,最佳方案,往往只能在冷静的情况下诞生。相反,如果是在情绪激动、愤怒的情况下,我们做出的选择往往会有失偏颇,甚至谬之千里。

  大家想想,自己处理孩子的问题时,是不是也曾经成为了情绪的奴隶?在最不理智的时候做出决定,从而导致最糟糕的结果。恐怕很多人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

  可能这位班主任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处理问题的,因为在他眼里,这个孩子就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遇到问题不给个“下马威”,根本治理不了。但是,我们要反省啊,强制管理是管理,而人文关怀更是一种管理。如果从思想根源中,一上来就把学生摆在了与自己对立的层面,时刻摆开一个你死我活的“决战”的架势,那教育还如何生效?

  

  就如同这个男孩子,“下马威”倒是给了,学生真的服气了吗?即使最后这个学生低头认错、道歉、写检讨、做检查,也很可能是“口服心却不服”,将来,也许还有更大的麻烦,更大的错误在等着老师!

  现实中就是这样,我们总说要师生关系平等,要相互尊重,但实际上呢?这种平等和尊重,往往成了书面总结上的口号,我们口头上喊着“蹲下身子”跟学生谈话,喊着“自己也曾是学生”,但一回到实际问题,教师的“架子”和“面子”就放不下来了,跟那些“屡教不改”的差生冲突不断,让师生的情感越来越疏远。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顺乎人的心理。

  这就如同“庖丁解牛”一样,找准筋骨缝隙,下起刀来才游刃有余,相反,不找破绽,只求一时痛快,手起刀落,恐怕矛盾没有解开,却落得铩羽而归的结局。骨头没砍开,刀却“卷刃”了,你说可悲不可悲?

  

  因此,教师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即使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也不要轻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千万不能把孩子当成敌人,要么打击,要么“消灭”,那我们在教育中就偏离了轨道,恐怕“逆反”“软硬不吃”的孩子会越来越多。

  假如刚才故事中这个老师压一压火气,问一问:忘了没关系,这些作业能做吗?如果能做,马上补上;如果不能做,老师给你讲讲。我想,恐怕结局就另当别论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