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为冶金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 “ 东大力量 ”——访党的二十大代表,中

  

  本报记者 徐可可 通讯员 刘颖慧 刘宇豪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和一线科技工作者,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我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

  谈及党的二十大报告让他印象最深的地方,冯夏庭表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内容为高等教育发展和一流大学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冯夏庭坚定地表示。

  东北大学冶金学科10年来实力显著提升

  冯夏庭回顾了10年来东北大学的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智慧:一是依托优势学科,系统布局一流科技创新平台,成立各类交叉创新平台24个。二是围绕“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一流大学定位集智攻关,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生产全流程全局优化控制的原创性理论与方法,打破国外垄断,成果被写入国际自控联《引领未来自动化发展方向白皮书》。三是以重大关键技术和工程任务为牵引,扎实有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高端金属材料制备领域实现关键突破,填补多项国际国内空白。四是打造全链条一体化培育机制,科技成果逐年快速增长,“十三五”以来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项322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4项,“双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2项。

  冯夏庭特别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大学冶金学科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形成了以冶金物理化学为基础、钢铁冶金与有色金属冶金均衡发展的学科特色,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2021年,东北大学冶金工程学科成功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共性难题,重点解决我国冶金行业高端金属材料制备、战略资源安全供给、低碳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重大装备及国防军工建设。

  冯夏庭认为,东北大学冶金学科之所以取得高质量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注重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大冶金学科群”。二是围绕冶金工业全流程,协同推进补链、强链、延链。三是围绕“双碳”等国家战略目标,强化学科交叉融合。

  为钢铁产业链协同创新贡献力量

  谈及东北大学在推动钢铁产业链协同创新方面的作用,冯夏庭表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重要其他片论述要求,以提升钢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重点,东北大学全力打造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绿色化工艺与装备研发平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覆盖采矿、选矿、炼铁、炼钢、热轧、冷轧及短流程工艺的7个钢铁生产环节存在的难点、堵点、痛点、短板,部署钢铁产业创新链,推动我国冶金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冯夏庭介绍,东北大学以协同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进行深度产学研合作,在绿色、智能、环保方面发力,加快建设“数字钢铁”,与河钢等钢企和华为等信息企业联合成立绿色智能联合创新中心,促进钢铁行业低成本、高效率实现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与鞍钢等钢企联合组建技术研究院、共建中试基地等,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我国海洋、能源、工程机械、汽车等行业提供具有国际引领力与竞争力的高级钢材产品。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牵头编纂的钢铁工业协同创新关键技术丛书全套出版发行。该套丛书把一系列流程工艺、大数据和智能化等前沿技术和理论创新成果固化为知识创新成果,对于完善我国钢铁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理论体系、推广协同创新技术成果、推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加快钢铁行业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高校责无旁贷。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切实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更加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冯夏庭向《中国冶金报》记者表示。

  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冶金人才培养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冯夏庭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东北大学一直以来自觉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东北大学冶金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在国内冶金类高校中一直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人才培养质量均名列前茅。

  东北大学本科生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机制,贯彻“新工科”理念,打造“冶金+X”知识体系,持续优化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近年来,面向国家“双碳”目标和冶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需要,东北大学增设了“绿色冶金”“智能冶金”方向,构建了以冶金工程专业知识为基础,融合“信息”“能源”“环境”等专业知识的培养体系,为行业培养和输送转型发展急需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东北大学研究生培养与本科生培养有序衔接,本-硕-博培养计划贯通设计、梯次上升,确保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东北大学充分发挥冶金工程国家一流学科的强大科研实力和资源优势,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做“真科研”,博士生、硕士生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技项目和企业重大工程项目中锻炼成长,90%以上的博士学位论文结合现场科研题目展开,已毕业的博士生70%以上的成果已在生产一线应用。

  冯夏庭表示,面向未来,东北大学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冶金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学科交叉、校企协同等育人优势,着力推进信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新样态教学、新形态教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全覆盖;强化行业科研优势,加强冶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创新技术的研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以高水平研究培育高质量人才,为冶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培养新一代交叉复合型创新科技人才,为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贡献“东大力量”。

  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学校事业发展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冯夏庭对此激情满怀,“我们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培训,引导广大师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实现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上来,坚持学深悟透做实,确保入脑入心入行,真正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学校事业发展。”冯夏庭表示,东北大学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贡献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智慧与方案。

  新闻来源 中国冶金报 2022年10月20日01版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