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图看明白中日友好医院的国际化识别

  位于北京朝阳区樱花东街的中日友好医院,作为改革开放初期中日蜜月期合作建立的当时最前沿的一流综合医院,是日本伊藤喜三郎建筑研究所设计的,其建筑特点就是宽敞、通风,病人想要去的地方都有四通八达的走廊相连,在当年北京的医院里算是最有特色的,以至于当年的很多电影都在这里取景。

  中日友好医院的国际化识别如何构建,请往下看:

  人流动线和信息识别的设计规划,从项目的设计到施工落地的整个设计历程,都是汉符与客户细节的推敲与各专业演进想协调,工期与质量,数据的动态与配合的审慎,都在每一次工地勘察中形成变量。

  中国病人总习惯于去问人,没有读取信息的习惯。总是让我们和院方,设计的适用性与美观度需要不断的调和、取舍,与甲方的理性支持,避免了很多不确定性,也很期待继续服务于这样的客户!

  国际部导示系统设计

  2016年中日医院拟对国际医疗部VI导识系统设计标准进行设计维护,包括新建门诊楼K3和正在使用中的住院楼K1K2,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标识既要满足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结合,还要与高端的室内精装环境相融合。由于国际部受众患者与普通门诊不同,医院对标识系统的要求相对要高,材质及色彩都是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非常注重患者的就医流程的舒适度。室内的标识方案采用简洁的方形造型四边45度切角,模块化组合成不同类型的标识,并制定使用规范,设计团队通过各种尝试对新材料的开发,使用接近室内木色的密度板作为标识的基础材质,反复试验施工工艺及结构,力求对造型完美的呈现,与内装高度的融合。

  由于国际部门诊的科室集中建筑空间有限,标识导向既体现诊室信息又体现科室信息,设计团队在标识方案中采用科室信息为立体字的形式,扩展边缘,通过材质本身的原有的与加工后色彩形成对比,增加层次感,而诊室信息则侧立安装,使患者在医疗走廊能够一目了然。考虑到室内的层高很低,平层布局单一,且不能破坏精装整体环境,所以采用贴墙指引标识,并根据不同的墙面材质采用不同的贴墙标识形式,力求功能上满足指引要求形式上与环境的高度融合。

  儿科门诊/急诊/住院导示系统及环境图形设计

  2017年中日医院儿科门急诊及儿科住院进行空间装饰升级,汉符要完成儿科的墙面环境图形的设计工作以及导示系统设计,并要解决如何使标识更好地和环境图形相融合的问题。设计团队从中日两国的文化出发,提炼出熊猫与朱鹮这对中日友谊的见证的形象,设计师将动物形象卡通化,原创设计出一系列温暖可爱的互动情境,情境中熊猫的憨态可掬与朱鹮的灵动可爱有时是作为患者在一起候诊,有时作为医生在互相合作,有时又在长城与富士山的辅助图形衬托下玩耍跳跃,有时又顽皮的出现在卫生间外的墙面;标识系统的设计风格完全与环境图形相统一,每个房间外墙面的图形设计都要结合房间的功能性来设计,并延伸到墙面的侧立门牌标识上,使标识更好的融合到环境图形中。整个图形及形象的设计将儿科门急诊环境营造出温暖逗趣的就医氛围。考虑到儿童的就诊安全及后期的维护,选用PVC板雕刻出卡通形象图形贴于墙面,辅助图形采用墙面贴膜形式,空间上形成层次落差,更增加趣味性。

  中医部导示系统设计

  2017年中医部迁址到M栋一、二层,室内为中式风格,汉符需要解决如何在标识系统中体现中医文化、人文精神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挑战。设计团队从中式书籍中找到灵感,提炼出书籍装帧的元素,呈现在标识方案中,作为结构的一部分,标识色彩以白色为主,局部出现木色,与内装环境色相统一;字体与数字选用充满手写体风格的楷体,除了总索引中使用英文,其他标识信息中仅出现中文,突出中医场所的人文精神,强调中国文化。考虑到公共走廊空间狭窄,柱体较多,规划上充分利用柱体表面作为信息载体,墙面辅助指引,文字字号比常规门诊的信息字号要大,以满足老年患者居多的就诊人群的阅读需求。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