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年特刊 | 上海援藏:珠峰脚下接续“攀登”,雪域浇灌“共富”之花

  2019年7月14日,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从平均海拔4米的工作地,来到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日喀则市,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对口支援工作。

  在前八批上海援藏干部人才打下的基础之上,继2017年10月亚东县、2018年底定日县率先脱贫摘帽后,2019年底,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成功帮助江孜县、萨迦县、拉孜县脱贫摘帽,上海对口援建的日喀则五县,犹如“五朵金花”盛开在雪域高原。由此,立志扎根高原、建功立业的共九批上海援藏干部人才用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的“上海行动”,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上海攀登”。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并未因获得这项荣誉而稍有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而是时刻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一谆谆叮嘱作为新的动员令。2021年,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把“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放在推动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的长远目标中予以考量,放在日喀则作为西藏面向南亚开放的前沿战略布局中加以谋划,精心编制上海援藏“十四五”规划纲要,以“文旅先导、三产融合、乡村振兴、智慧赋能”为工作主线,着力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推动上海援藏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助力日喀则实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有了上海援藏顶层设计的“大写意”,上海援藏干部人才也持续用实际行动践行“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一步一个脚印地绘好上海援藏“工笔画”,助力西藏日喀则迈向共同富裕。正如市领导在相关讲话中指出,对口帮扶工作,是党中央为实现东西部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制度创举。为了在高原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浇灌“共同富裕”之花,上海援藏干部人才时刻都在自省:“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早在2019年刚进藏时,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孟文海就提出这一问题,同时他要求第九批援藏干部要做到“思想进藏、精神进藏、工作进藏、作风进藏”。三年之期即将结束,再次郑重追问,不仅为总结过往,更为启迪未来,接续“攀登”。

  用好“珠峰”超级IP

  长期培育特色产业

  上海援藏干部在狮泉河烈士陵园祭扫孔繁森墓

  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既有以世界级旅游名片珠穆朗玛峰为代表的高原风光,又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日喀则的王牌,其中“珠峰”作为“世界第三极”,更是日喀则乃至西藏文化旅游的超级IP。

  如何打好这张牌,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坚持文旅先行发展思路,牢牢抓住以珠峰为代表的日喀则特有世界级旅游资源,并以珠峰为切入点发展“全域旅游”,汇聚对口五县特色,全力打造“环珠峰生态文化旅游圈”,以文旅产业为龙头带动高原农牧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发展,被人形象比喻为“上海人在珠峰周围画了一个大圈”。

  珠峰位于定日县境内,经过珠峰路“108弯”来到定日县扎西宗乡,这里是环珠峰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位置,距珠峰仅49公里,游客众多,更有不少攀登者将其作为冲锋前的休憩地。2019年,上海援藏干部在扎西宗乡调研时发现,扎西宗乡的旅游配套设施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不仅餐饮只有自制的咖喱牛肉饭,“缺氧、缺药”更是成为旅游发展瓶颈。

  上海援藏干部牢固树立“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日喀则拥有众多世界级登山户外运动资源,仅以珠峰为代表的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就有5座,历来是登山探险的圣地。为此,在2020年启动“珠峰小镇”建设,着力打造环珠峰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地标。2021年10月,“世界之巅·攀登者论坛”在定日县扎西宗乡举行,同步正式启用珠峰小镇,进一步打响以珠峰为核心的文旅品牌和城市名片。在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的努力下,小镇配备了珠峰广场、房车营地、品牌酒店、卫生院、制氧站等基础设施,同时上海生态环保理念和技术亦被应用于此,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中转处理、污水处理等,守护珠峰生态环境。

  定日县扎西宗“珠峰小镇”

  对口各县都在积极融入这个“圈”。以江孜县为例,上海援藏干部不仅积极推进红河谷农业园区融入环珠峰生态文化旅游圈,争惊悚片创3A级旅游园区,同时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建设,牵头成立年麦生态旅游合作社等,此外还建设了藏改乡夏尔岗村林卡营地,仅半年就实现营收42万元,利润12万余元。

  同时,联合市场力量共同培育发展环珠峰生态文化旅游圈。2020年7月,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引入携程集团与日喀则市政府形成战略合作,依托上海旅游强大的后台优势,汇聚对口五县等地旅游景区、民宿酒店、特色商品等优质资源,推动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当年,携程西藏运营中心落户日喀则,首款深度游产品上线携程平台,并且首个百人文旅团完成环珠峰旅游体验。

  中国登山队队员在“世界之巅·攀登者论坛”活动上按手模留念。

  2021年,在环珠峰生态文化旅游圈带动下,日喀则国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283.72%,销售额同比增长485.65%,在疫情大背景下,持续向上“攀登”发展,“吃旅游饭”成为以扎西宗乡为代表的对口五县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变化。

  产业援藏是上海援藏长期以来的主要工作抓手。市领导要求,要把助力对口地区产业振兴摆在突出位置,注重特色产业的后续长期培育,支持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除围绕珠峰“画圈”,串起对口五县星罗棋布的旅游资源,同时还根据受援地资源条件,大力发展“一县一品”,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重点扶持江孜青稞、亚东鲑鱼、拉孜藏鸡、萨迦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稳定发展、保障就业、提质增收,不断由注重“输血”向强化“造血”转变。其中,2021年度安排20个产业项目,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在提升当地产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就近就地吸纳就业的能力,这些项目带动当地就业2900余人次。

  拉孜县珠峰老阿妈扶贫车间受益群众

  在生产端,当地特色产业正不断成长,而在消费端,上海大市场作用巨大。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积极发挥上海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优势,借助上海蔬菜集团、西郊国际消费帮扶平台,日喀则22家企业近50种特色产品进入销售渠道,萨迦八思巴藏香等19款产品被评为上海首批“百县百品”特色产品。此外,持续深化产销对接,牵线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和西藏农投集团进行战略合作,聚焦开发和销售上海市民接受度较高的青稞食品,签署为期2年、涉及2亿元销售额的消费帮扶协议。以日喀则创业大学生为主体,推出“珠峰严选”网店,在线推广销售日喀则特色产品,为珠峰品牌引流,助推日喀则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开拓市场。

  “组团式”援藏引优教良医

  “上海模式”示范乡村振兴

  2021年是对口帮扶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全面转向推进乡村振兴之年,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严格对照中央“四个不摘”、上海“四个不减”原则,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推动日喀则高质量发展。

  三年来,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坚持办好民生事业,尤其是老百姓最关切、最有获得感的教育和医疗,如今的日喀则正朝着“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的目标迈进,以此凝聚各族群众,筑好幸福生活的基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上海援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蜕变是上海“组团式”医疗援藏成果的缩影。近年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已成功从“创三甲”向“强三甲”迈进。2021年6月,国家级急救创伤中心获批筹建,9月获批国家级卒中中心,在2021年公布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中,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全国排名上升225名,位列西藏1+7“组团式”医院第二名。三年间,690余项高难度新技术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落地生根,154项新技术填补自治区空白。

  近年来,上海援藏干部人才积极推进“市—县—乡镇—村”四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共享和下沉,显著提升受援五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更多农牧民享受到公共服务提升成果。其中,作为“龙头”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实现国家级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基层单元网络覆盖至日喀则18县区,提升日喀则市医联体整体水平。同时,对口五县也正集中发力。其中拉孜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甲;萨迦县实现乡镇温馨产房全覆盖;亚东县大力开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应用,打破亚东县无法开展微创手术的先例。同时积极联合社会力量进行医疗帮扶,2021年联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启动针对儿童先髋等高原五大类疾病的“五朵金花”专项救治行动,当年帮助86位患儿恢复健康,显著改善当地地方病筛查和诊疗水平。

  与医疗援藏类似,“组团式”教育援藏也让日喀则隆起教育“高峰”的同时,筑起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原”。三年来,上海援藏干部人才始终注重受援地区教育均衡发展,以师资培训中心为平台,通过集中教研、送教下乡、校本资源编写等形式强化学科教学研究和本地教师培训,把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县乡村。同时发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合作联盟”“教育质量攻坚联盟”功能,不断强化沪藏教育交流的辐射效应,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中考、高考成绩持续保持自治区前列,受援五县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此外,利用远程平台开展名师工作室、百校手拉手等活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助力薄弱学科攻坚。

  2019年,上海援藏启动亚东边境小康村建设。市领导要求,要在兼顾对口地区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重点、打造示范。亚东边境小康村就是其中的重点和示范,该项目以特色戍边党建和培育优势产业为重点,全力打造“洞朗守边第一村”,助力兴边富民强边固边。

  在克服大雪、大风、塌方等自然灾害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到2022年6月底,上海援藏顺利完成亚东边境小康村3个安置点相关建设,完成从高海拔地区搬迁100户农牧民的目标任务,当地农牧民从海拔4630米的青砖土坯房搬到海拔不到2000米的藏式小楼,泥泞土路升级为柏油马路,周围环境从飞沙走石变换为绿波翻涌。同时,上海援藏还做实产业配套、公共服务、村庄管理等,上海援藏资金投入建设了蔬菜大棚、鲑鱼养殖、民宿旅游等产业项目,同时牵头成立亚东庞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旅游合作社等,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亚东县边境小康村示范项目

  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正在对口五县打造乡村振兴品牌。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在对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定日扎西宗珠峰小镇、江孜县索盖村等乡村振兴示范点生态旅游过程中,引领辐射周边村庄,打造乡村振兴“上海模式”。其中江孜县索盖村的乡村振兴行动获评“2020上海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随后打造了江孜乡村振兴示范升级版,目前正申报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深化沪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年来,为搭建好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连心桥”,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多措并举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工作。

  市领导要求,在交流交往交融方面,要大力推进文化浸润工程,帮助保护传承当地特色文化等,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坚持深化民族交融团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日喀则基层干部群众、致富带头人、民族团结模范、文艺团体等为主体,以“沪藏民族团结一家亲”、五史教育、乡村振兴为主题,在每年的沪藏两地交流交往交融活动中积极强化中华文化浸润式引导,着力将沪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打造成民族团结的品牌工程。

  青稞地里的思政课

  三年来,不断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教育援藏重要抓手,加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等对口支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聚焦增强“五个认同”,把德育课程贯穿各级教育全过程,强化中华文化浸润式引导;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汇爱萨迦手拉手”“拉孜少年看上海”“江孜学子游浦东”等青少年交流交往交融活动,着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去年,借助“汇爱萨迦手拉手”活动,沪藏两地学生共同在9.18纪念日期间参观龙华烈士陵园,同上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续写新时代的“沪藏一家亲”故事。

  与此同时,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也正借助不断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开展培训项目,做优智力帮扶,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三年来,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不断提升智力援藏能级,加强本土人才精准培养,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一方面,“定制式”培养产业和专技人才。借助携程、喜马拉雅等上海互联网新经济的代表性企业的平台、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及远程培训等方式,在扶持江孜青稞、亚东鲑鱼、拉孜藏鸡、萨迦民族手工业、定日珠峰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培养扎根当地的政府专业人员、致富带头人、教育和卫生人才、青年创业人才等产业和专技人才,仅2021年就开展培训活动40余次,吸引2500余人次参与。

  另一方面,创新建立并在对口五县推广江孜青年就业创业基地运营模式,开展技能培训、创业指导、配套支持等多种帮扶手段,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提供创新活力。基于江孜青年就业创业基地,随后还开展了“结对式”培养青年创业人才的尝试,启动“浦东青联携手江孜青创赋能计划”,沪藏企业完成双向结对5家,开展技能培训、创业指导、配套支持等。

  在此之前,江孜已有通过“结对”助力创业成功的案例。2021年,上海英雄金笔与江孜措吉百玛公司共同设计制作的联名款钢笔“雪域高原英雄笔”被西藏自治区大庆办采用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活动用笔,这支钢笔特别之处在于两个笔头——一“头”书写汉字,一“头”书写藏文,中央及自治区领导亲临展柜进行工作指导,并购置钢笔支持日喀则双创企业发展。

  沪藏两地交流交往交融,也锻造了雪域高原上的上海援藏铁军。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充分发挥日喀则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组织援藏干部人才到遗址遗迹、纪念场馆实地学习日喀则英雄史;在珠峰大本营参加珠峰高程测量队临时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在攀登精神的感召下接受心灵洗礼,铭记庄严承诺。

  强化队伍建设,坚持打造坚强有力的援藏铁军,是推动上海援藏各项工作开展的坚实基础。因此,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优化了基层党组织设置,在联络组临时党委领导下,成立市直一组、市直二组、江孜、亚东、拉孜、萨迦、定日、组团式教育、组团式医疗等9个临时党支部,同步加强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援藏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同时,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切实掌握每位同志的身体状况、思想动态,及时帮助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在藏期间,形成“两两结对、守望互助”机制,互相关心、互相提醒、互相激励,同时发挥援藏医疗团队成员专业所长,定期为援藏干部人才进行健康指导和隐患排查,及时应对相关突发状况。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围绕畅通经济循环,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提高抗冲击能力,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联动发展,扎实做好对口帮扶。在此指引下,上海援藏将乘势而上再奋进,进一步着眼于沪藏两地优势的联合、两地资源的联结、两地人才的联动,谋划援藏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在国内大循环中实现高效配置,努力实现沪藏两地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合作共赢、携手共进。

  原标题:《三周年特刊 | 上海援藏:珠峰脚下接续“攀登”,雪域浇灌“共富”之花》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