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校长:博士生月薪3000元,过得像乞丐一样,建议收入达一万

  hello,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豆芽妈妈。

  近日,在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声称,我国有近40万博士生,每月收入仅3000多元,可以说像乞丐一样在做研究工作。

  

  针对博士研究生待遇较低这件事,刘校长建议:应该增加博士生收入,使其每个月达到一万元,实现培养顶级人才的目标。

  人们对于博士生有个普遍的偏见:认为这些高知人群,象牙塔里的顶尖人物,按说应该是不“缺钱”的。

  其实不然。

  同事小玉虽说是中原人士,但是长得一幅江南女子的相貌,整个人婉约、灵动。

  去年在公司年会上,她表演的一首《高山流水》的古筝曲,古风着装的她,人曲合一,非常符合她的气质,整个表演也是博得满堂彩。

  

  能在短短时日,利用业余时间掌握一门爱好技能,我们都十分佩服她的学习能力,不愧是硕士研究生的水平。

  前几日见面聊天,我问起她古筝继续学得咋样了?

  她说:“今年年初都停了。我老公读博期间,这几年一个月就两千块钱,也就顾得上自己的生活,他都没给我们娘俩过钱。”

  “闺女马上就上幼儿园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她无奈地说:“没办法,等经济宽裕点再学吧。”

  听她这么说,我才知道博士生的工资这么低,没有点家底,还是不敢轻易继续“读博”的。

  

  好友斌今年夏天刚取得吉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文凭,我问他,还想继续读博吗?

  他韩国剧说,先工作两年再说吧,手头宽裕点,再安心读个书、提升下学历。

  我们这一届上海大学MBA班中,四分之三的学生都是非全日制学生,全日制的学生,大部分家境都不错,不是家中的独子,要不就是事业单位停薪留职就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读书、提高学历含金量。

  硕士研究生尚且如此,而且听老师说,博士研究生不存在非全日制的情况,那就意味着必须要拿出整块的时间搞研究。

  参加过一段时间工作的社会人士,很难做到抛弃工作、全日制去读书。否则,经济来源在哪里?

  难怪很多科研博士生身上背负的重担很大,同时要兼具着科研和生活的压力。能读到博士,很多也拖家带口了,如果单靠一些补助,确实只能是饮鸩止渴。

  

  博士生的收入,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乐观。如果跟着一个好“老板”,参与到重大科研项目中,还能收获一笔不错的奖金。

  我读MBA时的一位讲创业课程的老师,带了两个博士生,据他说,每年年底,还会带着学生去给她们买一些黄金什么的,作为补贴。

  博士生顺利毕业后,如果能被高校作为优秀人才引进,会有一笔不菲的安家费和安稳的工作,后半生的职业生涯也算有个牢靠了。

  

  反观一些明星,拍一个广告、一部电视剧,赶上普通人辛辛苦苦多年的工资;还有一些顶流网红,学历不要太高,主要坐拥的粉丝数量足够多和带货能力强,也是挣得钵满盆满。

  上个世纪60、70年代,能读到初中、高中都算是文化人,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80年代,谁家里能出个大学生,也是方圆几百里轰动的事情;而且寒门出贵子,读大学可以说是实现阶层跃迁的最佳捷径了。

  

  看到一篇文章,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文盲率达到80%左右。可以说,60、70年代的高中毕业生,完全是知识分子,大部分可以在小学、初中任教。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后来随着大学的扩建、扩招,大学生渐渐也不那么吃香了;本科生就业市场明显饱和,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只能继续向上读硕、读博。

  看看现在的高校,普通的大学也得是个博士毕业才能有留校任教资格;研究生学历最多在高校里当个辅导员、行政后勤编,苦活累活,也是天天忙得四脚朝天。

  

  曾看到一个帖子:一位准博士生去一家科研所面试,却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被劝退了。

  “家庭条件不好,最好不要去读博”,而且据说,博士生导师选学生的 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

  优先选择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理由看似很合理:

  只有不为生计奔波,有强大的家庭支撑,才能心无旁骛地、专心做学问,顺利毕业。

  不得不说,博士也不是你想读,想读就能读,现实也是很残酷的。

  正常家庭的孩子,大学毕业23岁,硕士毕业26岁,就算马不停蹄地继续读博、出国留学深造,博士毕业至少也30出头了。

  而且,据说,鲜有同学四年能顺利毕业,同事说她师兄都博六了。博士入学考试第一难关,毕业论文考核最大难关,难度大概可堪比李白笔下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程度了。

  古人一直教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很多父母对学历也是有着迷之向往和热爱,就算让孩子继续“啃老”,也要供着读书。

  3种“新型啃老”蔚然成风,多数父母不以为然,反夸儿女孝顺优秀

  其实,要不要继续读书深造、甚至考研、读博,家长也不能“唯学历论”,还要看两点:

  一是遵循孩子的本心:他是真的热爱搞学术研究吗?打算吃这碗饭吗?

  读博士是个痛苦的过程,期间会承受很大的压力。热爱抵得上岁月漫长,大部分研究生要常年泡在实验室中,流连在数据中,只有能专研才能研究出一定的成果,否则都是时光虚度。

  脱口秀海选中的一匹黑马,张俊,因为生活在高校内,身边亲人都是博士以上的学历,所以他按照父母的意志,本科直通读博;

  

  但是在今年的比赛中,他讲述自己已经退学了,属于中途肄业,问题是这一退学,他连硕士的文凭也没了。

  此话一出,一片哗然。大家都替他可惜,但是他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也祝福他遵循自己的本心,走出一片光明前途。

  二是孩子有条件继续考研、读博吗?

  读博不能致富,甚至在前几年过得还很寒酸。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其实在读书这件事上是“押着宝”的,可能是孤注一掷。

  

  现在很多博士生轻生的新闻很多,实在是承受的压力太大。

  按照社会经济学中的投资回报来说,花上最好的几年光景,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精力等,去读一个前途渺茫的学,普通人确实输不起。

  今日话题:你认为普通人多投资去读书,有必要吗?

  豆芽妈妈,一位职场二胎宝妈,上海大学在读MBA,心理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与成长。

  喜欢我的内容,关注我,持续和您分享、交流家庭教育类干货知识和育儿故事。

  育儿路上,一起走、不孤单。

  往期内容精彩回看:

  秋招快结束,985硕士哭诉还没找到工作,未来工作难找,孩子咋办

  妈妈写给青春期女儿的一封信:丫头,愿你迎光而立,做最好的自己

  女儿第一次来“例假”,妈妈一定要告诉她3句话,肯定一生感谢你

  小学班主任:有一项作业是学霸标配,建议一天一张,一年级练起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