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中日建交前夜,日方偷偷递给周总理一张纸条,两国成功建交

  前言:

  1972年,中日建交使得冰封了78年的关系迎来了转折,然而中日谈判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1972年9月25日至29日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的过程中,这位首相不当的发言曾引发周总理不满,毛主席更是气愤的说道:“这么轻描淡写的,说得过去吗?”

  由于历史上的中日关系颇为复杂,中日两国谈判一直未能敲定,所以直到中日建交的前夜,积劳成疾的周总理直到深夜也没安睡,直到我国原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深夜送来一张日放偷偷递来的纸条,周总理才长舒一口气,中日两国才成功建交。

  那么中日外交的诸多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日放偷偷递来的纸条上有些了写什么内容,以至于周总理如此重视呢?我们今天就来回顾中日建交的那段历史。

  一、访华前的压力

  1972年9月24日,在日本的一处高级高尔夫球场,正兴致勃勃地打着高尔夫球,一旁陪同的大平正芳虽然疑惑,但并没有多问什么,等到休息的时候,田中角荣坐在阴凉处喝水,大平上前问道:“首相,明天您就要赶赴中国谈判了,今天怎么还有心情打高尔夫。”

  田中角荣笑了笑没有说话,在后来田中角荣的女儿田中真纪子对于父亲的回忆中才知道,田中角荣每次在做重大决策之前,都会去打高尔夫球,说是打球,其实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和大自然的接触中可以放松身心,更有利于想事情。

  其实,田中角荣对于这次的访华之行没有一点底气,他知道日本和中国那段侵略的历史永远都是绕不开的话题,作为日本首相,在外交问题上一定是先建交为好。

  但是日本政府施加给田中角荣的压力太大,要求田中坚决不能退让,不能和蒋介石的关系闹僵,更不能轻易就承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历史。

  而这些都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内容。

  田中角荣很是为难,但是这次还是必须硬着头皮上。

  按照以往,田中在出国外交时总会带上女儿田中真纪子,真纪子曾经跟随田中到过美国见过肯尼迪,也见过撒切尔,到过英国见过伊丽莎白女王。

  但这次的中国自行,田中并没有带上女儿,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种做贼心虚的自责感,他告诉女儿:“这次中国之行,我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的。”

  他自己也明白,日本对中国的那段侵略的历史使得全中国的百姓都恨透了日本,田中角荣甚至怀疑自己一下中国的飞机就会被暗杀。

  但实际上,真实的中国是真正的礼仪之邦,是绝对不会做出这种事情的。

  而田中角荣对于中国的影响也是在这次访华之后改变的。

  高尔夫球一直打到傍晚,田中角荣才回去,这一夜他注定难以入睡,谁也不知道第二天太阳升起,田中角荣将面临什么......

  而在中国,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长久的交谈,面对次日的中日谈判,两人同样顾虑很多。

  周恩来总理说道:“中国的百姓对于日本来说,尤其是对于日本的太阳旗恨之入骨...”周总理也考虑到这次邀请田中角荣访华要面临的舆论压力。在与毛主席的交谈中,毛主席谈到面对舆论压力,要做好宣传工作,力排众议。

  而对于田中角荣此次访华,毛主席和周总理更是给足了排面。

  毛主席说不仅要给予田中角荣最高的欢迎仪式,“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都是礼仪之邦,做事情要大度,要有大国胸怀,向前看。”

  也正是毛主席的大度,才让田中角荣转变了对于中国的印象,力排众议的同意了中国的三大原则。

  二、一句话铸成千古错

  1972年9月25日上午11点半,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乘坐的专机降落在北京国际机场,中国开启了继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的又一次破冰之旅。

  周恩来总理抱病去机场迎接田中角荣,下了飞机后,看见在阶梯下等待的周恩来,田中角荣加快了脚步下梯子,两个人的手紧紧握住。

  机场上瞬间响起日本国歌,田中角荣愣了一下,看着周围整整齐齐的仪仗队,田中角荣有些感动,在周恩来的陪同下,田中角荣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

  等到欢迎仪式结束,田中角荣才松了口气,这里没有暗杀、也没有冷眼,只有热情和尊重,这就是大国外交的态度。

  随后一行人来到钓鱼台国宾馆,按照流程,由周总理首先发表致辞:

  “尊敬的田中角荣首相阁下,各位日本贵宾们、朋友们、同志们,田中首相访华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周总理的发言引起了台下的阵阵掌声,田中角荣在翻译官的解读中,眼角有些湿润,他被周恩来总理既大气又和善的外交气质所折服,也被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度所感动。

  轮到田中角荣发言时,他却因为一句话引发了波澜。

  田中角荣在台上表示:“过去日本给中国添了不少麻烦,对这一点要表示歉意......”说着公开道歉并鞠躬认错,但是这个“添了麻烦”的表达却巧妙的把造成中国十四年战乱的抗日战争带来的伤害弱化到最小。

  要知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共伤亡3500万人,日军对中国百姓的所作所为惨无人道。一句“添麻烦”真的说得过去吗?

  周恩来总理在台下紧皱着眉头不说话,台下的人纷纷议论这田中角荣刚才的话,致辞完毕后,中方没有一个人鼓掌,大家都对田中角荣的致辞颇为不满。

  田中角荣似乎感受到了异样的气氛,只好灰溜溜地下了台。

  这次的致辞结束后,周恩来沉着脸回到了中南海,在与毛主席汇报并商议后,周恩来决定在26日召开一次中日座谈会,针对“添麻烦”这一措辞必须予以解决。

  而田中角荣回到宾馆之后就已经开始忐忑不安了,在这天会场上周总理的表情变化田中角荣都能看到,但是在日本政府的压力下,田中还是选择蒙混过关。

  只是中国政府可不是好蒙骗的,一句话措辞不对就一定要纠正,这就是中国的态度和立场。

  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周恩来毫不客气地对田中角荣说:“田中首相昨天说的给中国‘添麻烦’的话似乎不太合理吧。”田中角荣慌忙解释道这是中日文化的差异,“添麻烦”在日本表达的就是真诚的歉意和不会再犯的诚意。

  但是这个理由显然不成立,周总理也不买账,继续针对这一问题步步紧逼,田中角荣左右为难,一直不愿给出一个确切的说法,双方就这样僵持住了。

  然而在这个时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针对中方提出的“中日复交三原则”中承认日台条约无效的问题上,日本外务省条约局局长高岛益郎竟然在会议上公然指出:

  “中方认为‘日台条约’无效可以另作别论,但日方不能接受中方断定它是‘非法’的观点。”

  明明在来之前商量好的“三原则”,在交谈的过程中变卦,中方外交团很不高兴,周总理面对如此强硬的态度毫不畏惧,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缓缓的说道:“你们是来吵架的还是来解决问题的。”

  现场鸦雀无声,周总理又说道:“这仅仅是一位条约局长的发言,还是日本政府的态度?如果是后者,那问题就严重了。”

  双方争执了一个晚上都没有结果,中日双方的关系一度陷入尴尬的境地,这次的建交是否能够达成,打上了一个问号.....

  三、外交迎来新转机

  然而让这次的尴尬局面陷入转机的,是内阁总理大臣大平正芳和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的“车内会谈”。

  大平正芳

  9月27日,中方安排日本代表团参观长城。

  而姬鹏飞和大平正芳被分配到了一辆车里。大平正芳曾经亲眼目睹过中日战争的惨烈,他从心底是对于中国充满愧疚感的,因此他对姬鹏飞动情地说道:

  “姬部长,我亲眼见过那场战争的惨烈,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日本的侵略行为不存在任何辩解的理由。但是我现在只能站在日本政府外务大臣的立场上说话,考虑到日本现在的局势,要完全按照中方的要求去表述,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姬鹏飞看着大平正芳陷入了沉默,眼前的这个人完全没有任何架子,就像老朋友真情流露般诉说着日方所面临的党派和政府压力。

  姬鹏飞

  姬鹏飞只是说了句:“我会仔细向总理转达的。”面对原则问题,姬鹏飞也不能因为日本人打感情牌而有所退让,最终两人商议对待抗日战争,要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表达方式。

  9月29日凌晨两点,双方僵持的局面终于有所突破。

  大平正芳将一张纸条塞到了姬鹏飞手里,纸条上写着:“日本国政府对过去日本通过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灾难,痛感责任,深刻反省。”

  姬鹏飞立刻将纸条送往周总理的办公室,周总理坐在窗前的沙发上,似乎一直在等待结果到来。

  这天上午便是中日建交约定的签订联合声明的时间,如果田中角荣一直不做出决策,便预示着这次谈判的破裂。

  这天凌晨,中南海灯火通明,大家都在等待着最终的结果。

  周恩来看到纸条,反复地研读了几遍,朝着姬鹏飞点了点头,姬鹏飞又立刻通知印刷厂开始印刷联合声明的内容,将这句话加入其中。

  而针对台湾问题,日本也做出了妥协。签字仪式后,大平正芳在记者会上宣告:

  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结果,所谓的“日台条约”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以认为该条约已经完结,日本在台湾的大使馆处理善后事宜后将予关闭。

  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又一次胜利,自此中日关系迎来了新的转折。但是田中角荣回国后的日子并不好过。

  田中角荣从中国回来后,到日本天皇那里去作“国政报告”,然后就是参加自民党的大会。

  日本激进分子听完田中角荣的“三妥协”后愤怒不已。

  田中角荣在会议上遭到了长达2个小时的抨击,他们集中质问田中角荣为什么要和中国联手?

  而田中角荣在众人的批斗中险些切腹自尽!

  在会上,这些日本激进分子辞激烈地要求田中角荣辞去议员职务,甚至要求他剖腹谢罪!

  那天,田中角荣被议员们攻击得直冒冷汗,他一边擦着头上的汗,一边说中方态度多么强硬自己也无法招架。

  但其实在田中角荣心里,已经对中国这个国家肃然起敬。

  他在开完会后回到家里,对女儿田中真纪子说道:“真应该带你去见见毛主席,毛泽东、周恩来都是非常优秀的政治家。”

  从这句话中便可以看出,田中角荣在访华后对于中国的态度大为改观,中国人的宽宏大度和细致周到让他感受到了宾至如归的快感,也破除了他对于中国的偏见。

  或许这就是中国风度带给国际社会的震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