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2022武汉双年展策展人邵晓峰:能打动人的,就是好艺术

 欧美综艺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21日讯 日前,2022武汉双年展“文化样态”专题的参展作品,陆续抵达武汉美术馆(琴台馆)。近日,我们专访了该专题策展人、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听他详解文化样态的多元魅力。

  

  2022武汉双年展策展人邵晓峰。

  用世界级艺术,讲述武汉故事

  记者:即将在2022双年展主场馆——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展出的“文化样态”,共有四个篇章,每个篇章侧重点是什么?

  邵晓峰:四个篇章主要从四个“化”入手,对应四个篇章的名字。第一篇章是“人文化史”。上古传说、中古记载、近现代风云、当代传奇,这些均是武汉独特的文化印记。人文与科学,革命与救亡,英雄与墨客,实业家与文艺家,劳动者与教育者,皆为武汉的发展与繁荣奠立厚土,输入力量,带来机遇,化入史册。第一篇章,借由不同风格、元素、技法和意境的艺术作品,让人形象感受多重文化魅力和人文张力。

  第二篇章“心象化境”。在山水相映、湖泊纵横的江城大地上,经过历代经营,展现出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形态与情景的交融,使古迹与新居,自然与生态,建筑与景观,街道与社区,呈现一片片美的佳境。这一篇章偏重意境的描绘,无论是具象的、抽象的、写意的,还是表现湖北、中国大地的,乃至艺术家心中气象的意境,都能展示这个时代艺术家心中理想以及意境追求。艺术用鲜活的语言,感知新时代的律动,营造的氛围,也各具特色。有不少是表现黄河、长江的,也有表现黄鹤楼、三峡及相关的山山水水、景象,包含城市、社区、街道、艺术家心中之境,大部分都是新颖的作品,可以让市民感知最新艺术发展。

  第三篇章“抗疫化情”。武汉英雄抗疫奋斗,被艺术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形象记录和弘扬。吴为山的雕塑《使命》,已载入百度百科名词,是抗疫丰碑的象征。这是武汉双年展与其他国家和城市双年展最大的不同。这个版块,艺术家以大爱之心、大美之艺,为抗疫志士们塑形画像,留下光辉风采、凝聚团结精神、传达真挚情感。

  第四篇章“设计化物”。展现多姿多彩的当代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之需,谱写武汉作为“设计之都”的新篇章。这个篇章联合多个高校,如清华大学、中央美院、湖北美院等有代表性的院校,用他们的设计作品,表达对这个时代的礼赞。

  

  邵晓峰作品《神行万里云》,2020年。

  量身订制,艺术品雅俗共赏

  记者:这个专题的作品,可否理解为既具世界性眼光,又非常接地气?

  邵晓峰:是的,这四个“化”,只是宽泛表达艺术界、设计界对今天的艺术思考,但无一不具有中国特色。我们尽量透过一些既有传统,又能雅俗共赏、不乏创新的语言,让更多不同层面的人来了解今天中国的艺术界,在技术、创新等方面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与其他国家大部分双年展相比,无疑有中国鲜明的文化特色。

  记者:观众可以重点关注哪些艺术家、展览以及趣味活动?

  邵晓峰:每届双年展都有幼儿、中小学生来观展,如何用大家都能接受的语言,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很重要。本届双年展有一件作品《武汉水见世界》,是一部沉浸式全息、互动性很强的影像和装置作品。作者通过1000多位武汉小朋友、几千位中国小朋友,还有相当部分其他国家的小朋友的画作,来体现如何从一滴武汉水中看到这个世界。这也是和武汉本土产生最大互动的艺术作品,为武汉量身定制。这幅作品到时会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呈现在200多平方米的立体空间中,非常恢宏,配上音乐,观众就在自己的作品中徜徉、欣赏,沉浸式体会,非常符合武汉双年展“艺以通衢”主题。

  还有一件作品,是一位武汉籍艺术家,将家族三代在武汉的记忆,通过影像、图像的方式展现给观众。回忆是武汉的,但眼光、方法、呈现手段是世界性的,非常有意思。

  

  邵晓峰作品《天山朝霞》,2020年。

  双年展为城市发力,城市为双年展赋能

  记者:您如何看待武汉双年展对武汉的意义?

  邵晓峰:从120余年的双年展发展史来看,双年展并无固定模式与样态。实际上,每个成功的双年展背后都有力地彰显着一座城市,城市也承载着双年展。双年展以艺术形式为城市发力,城市以社会文脉为双年展赋能,从而共同拓展艺术小圈子、扩大文化大领域。

  拥有品牌性的双年展都能促进城市的文化传播、特色彰显、品牌交流与旅游拓展,而且这些对于各城市之间关系的融通,建立友好城市,会产生全面而积极的文化作用。首届武汉双年展以“美”为媒,广泛邀约遍及61个国家的116个“武汉国际友好城市”和“武汉国际友好交流城市”的当代艺术作品及优秀艺术家参展,开创了国内双年展国际作品参展新形式。相信随着首届武汉双年展的开幕、传播与拓展,将有更多的城市与武汉建立友好关系。

  记者:双年展就要开幕了,您建议普通市民做哪些知识储备,以便更好更深度地享受双年展的艺术魅力?

  邵晓峰:观众既要了解一下古今中外的传统艺术,也要了解最新的技术手段如何用在艺术当中,如影像艺术及其投射手段、音效手段。另一方面也要能够感知到世界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关心创意,创新程度很重要,要看艺术家如何区别于传统的同时,葆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且深谙当代呈现方式和手法,展现个人艺术魅力。

  同时,要了解一下双年展的历史,从威尼斯双年展到现在120余年,双年展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有双年展,也有文献展,各个城市的双年展也各具特色。特别提醒观众们需要带着极大包容心和宽泛的艺术视野去接纳,去体验这些艺术。能打动你,让你产生共鸣,对个人来说就是好的艺术。(记者周满珍)

  【编辑: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