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靠自己!个人养老金制度出台的背后

  同学们好,我是交大高金的陈欣老师。今天我们聊的主题是和大家息息相关的养老保险体系以及新出台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个人养老金是政府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22年11月25号,人社部宣布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年缴纳金额的上限是12000元,可享受予税前扣除的优惠,第一批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西安、成都等36个城市落地。所以,最近朋友圈里面经常可以看到各大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宣传开户的文章。

  国家已经有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什么还要出台个人养老金制度呢?这个制度出台的背景是,国家现有养老金体系未来将面临严重的收支缺口,政策为何被迫一步步从“政府来养老”、“养老不能靠政府”演变为“自己来养老”?下面我来详细介绍。

  养老保障体系的演变

  大家知道,传统上中国人主要靠养儿防老。多生孩子、尤其是儿子,在农业经济社会中是行之有效的养老模式。

  但是,上世纪80年代后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就提出口号: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

  当时,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责任主要是靠单位。单位效益好,福利就好;单位要是亏损严重,就可能连医药费都付不出来。随着国企改革、养老社会化的发展,国家从1991年开始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到了1995年又建立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个时候,国家的提法就改为了“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

  1997年,国家建立了新的统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扩大覆盖面至城镇所有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但是,当时政府没有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去为这些职工补缴社保费用的缺口。

  因为社保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加部分积累的制度,如果领养老金的人比缴纳社保费用的职工增加得更快,长期来看养老基金就会产生惊人的亏空。而这些缺口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来进行弥补,给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于是,到了2005年左右,媒体上的提法换成了“养老不能靠政府”。

  当前养老保险体系

  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021年底参保人数一共达到10.3亿人,光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是6万亿元,支出也达到5.7万亿元。

  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又分为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两类。2021年末企业职工的参保人数有4.2亿人, 有约1亿人平均领取每月3000元左右的保险金,占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左右,近年来上涨的幅度每年是在4%-5%的样子。2021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参保人数约为6千万,2千多万人在领取的平均保险金大约为4千元每月。

  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大多数是农村居民,由于没有单位缴费,养老金的来源以各级政府的补贴为主,标准就要低得多。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为5.5亿,有1.6亿人在领取养老金,基金总收入是5207亿元,总支出为3725亿元,支付的养老金平均水平不到200元每月。而且全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很大。2021年上海的最低标准是1200元每月,而山西、吉林的最低标准才108元每月。

  养老金缺口巨大

  202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7亿。而且,随着人口停止增长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金缴费者减少,而领取者不断增多,养老金的供需矛盾将不可避免加剧。

  问题较为严重的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该基金在2021年收入约为4.4万亿元,基金支出大约4.1万亿元。虽然养老金整体仍能维持收大于支,但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实际缺口较大。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养老基金没有做实个人账户,而是采用了混账管理的办法,即允许统、账基金相互调剂使用。部分地区为了满足当期的支付需要,大量动用中人和新人积累的个人账户基金,带来了严重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

  社科院报告曾预测,全国累计结余将于2027年达到峰值,2028年开始就会因为收不抵支出现当期赤字,所有的养老金结余会在2035年耗尽。

  未来十年内,我国养老金缺口预计会达到8到10万亿,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来进行补贴。

  国家弥补缺口的方法

  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国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弥补。

  第一是加大各级财政的补助力度。2011年7月社会保险法开始施行,其中明确规定了政府的责任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202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的预算中补贴额度高达2.27万亿元,光是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中央财政就安排超过6000亿元补助资金,上海市财政的补贴也达到412亿元。

  第二是在不同地区之间调剂企业养老金,先保住部分地区的资金支付问题。以黑吉辽三省为例,这样的老工业省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缴费的年轻人口又不够,2021年养老金缺口超千亿元。地方财政也是入不敷出,无力进行大额补贴。

  2022年,有21个省份需要上缴2175亿元基金,用于弥补其他省份的养老金缺口。其中,广东省在全国贡献最大,要上缴885亿元,而东三省是最大的收益方,辽宁、黑龙江、吉林分别获得822亿、820亿、238亿元。

  第三是采用国有资本划转等方式来充实社保基金。

  2021年初,国家宣布已完成将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的共计1.68万亿元的国有资本划转至社保基金。根据测算,这些国资每年可给社保基金带来的分红约为200亿元;对于上市公司股权,社保基金还可以减持获取收益。

  在地方政府层面, 2020年起上海也把市级国有企业股权和各区级国有企业股权的10%划入社保基金,持有的股权分红和运作收益将专项用于弥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

  第四就是想办法延迟支付退休金。2012年起,国家开始提延迟退休的思路,既延长了职工缴纳养老金的周期,推迟了领取养老金的时点,还缩短了领取养老金的周期,能大幅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这时,国家开始宣传“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但是,如果未来男性的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到65岁,女性提高到60岁,对于工薪阶层无疑加大了生活的压力。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此外,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刚刚我们聊的主要是“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指以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为主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21年末,我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达到11.7万家,参与职工2875万,累计基金达2.6万亿元;而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参与职工接近4千五百万人,累计基金达1.5万亿左右。由此可见,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主要是体制内的企事业机关单位职工才能享受到,受益面太窄。

  因此,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第三支柱”,也就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2018年5月国家曾在上海、福建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允许投保人每月在税前列支最多1千元或工资的6%,在领取保险金时按7.5%的税率再缴纳税款。但这项政策效果并不好,出台四年以来参保人数只有几万,保费也不多。

  因此,22年9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个人养老金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的实际税负只按3%征收。这个政策可以惠及更广泛工薪群体,补齐第三支柱短板。如果有一亿人自愿参与个人养老金,每年可筹集1.2万亿的长期养老金,十年就是12万亿,国家也希望能借助这个制度吸引一大批长期资金,通过保险和基金等金融机构投向证券市场。

  总结

  聊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国家为承担基本养老保险,每年需要进行上万亿元的补贴,而且未来缺口可能还将扩大。尽管国家采用了种种方式筹集资金,并试图延缓未来的支出,但大家对退休后领取基本养老金、尤其是企业养老金的数额不能给予太高的期望。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正式出台体现着国家政策从“政府帮养老”向“自己来养老”的思路转变。

  关于这个制度,我的建议是,工薪阶层中只要在缴个税的人群都应该考虑参加个人养老金。收入越高、边际税率越高的人从这项制度中受益越大。如果边际税率是45%,每年可节税5400元。

  除了节税的考虑,大家还需要关注的是,国家是否会给予个人养老金产品一些特殊的制度套利机会?相关资金都在个人养老金账户中,需要自行选择更为多元的金融产品进行长期投资。

  所以,如果开立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大家仍然需要了解具体金融产品底层资产的投向、预期回报和风险;要挑选好的金融产品进行投资,就需要一些金融常识。要知道,2021年度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达4.88%,6年平均投资收益率甚至有6.5%。如果个人养老金产品也有这么高的收益,其实比在外面买一般的商业投资品种更安全。

  最后,祝大家都能受益于个人养老金制度,我是交大高金的陈欣老师,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