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Cell:北大钟上威研究组揭示植物光温共感知的分子机制

  为了探究phyB蛋白感知温度的机制,作者对其理化性质做了深入研究。通过序列分析与实验验证,作者发现phyB的N末端延伸片段(NTE)具有无序特性,是一个能调控蛋白质聚集的IDR(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Region,固有无序序列区域)。同时,phyB的C端具有极强的寡聚化能力,可以进行自我聚集,这两段区域促使活化的phyB分子通过LLPS(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液液相分离)形成光小体(photobodies)。实验结果表明,NTE及C端的去除,均会使phyB丧失光小体的形成能力。当用其他类似性质的动植物蛋白IDR置换NTE或用具有寡聚能力的GUS蛋白置换C端后,均可恢复其相分离的能力。结合先前的蛋白质结构数据与该研究的生化分析,发现phyB处于非活化的Pr构象时,NTE被包埋于N端感光区域的GAF位置,整个N端对C端的寡聚能力产生抑制,抑制phyB通过液液相分离形成光小体。而当光活化phyB为Pfr构象时,NTE从GAF区域释放出来,由于NTE无序序列的特性,可以与其他phyB分子的NTE发生弱多价相互作用,解除N端对C端的抑制,使得C端暴露出来,通过寡聚化作用驱动phyB通过液液相分离形成光小体。

  作者进一步对phyB光小体的形成与解离调控做了深入研究。发现光照能促进光小体形成,而高温则促使光小体解离。为了排除phyB构象改变的影响,作者对锁定在Pfr构象的phyB(YHB)蛋白进行了研究。YHB蛋白在细胞中组成型形成光小体,完全不响应光照变化,但是随着环境温度升高,YHB的光小体逐渐解离,直至完全消失。更有意思的是,当YHB从高温转为低温时,完全消失的YHB光小体又逐渐重新形成,说明YHB光小体能动态可逆响应环境温度变化。那么YHB光小体是如何感知温度信号的呢?作者用其他IDR置换NTE,能观察到光小体的形成,但却不再具有感知温度变化的特性,说明NTE是phyB温度感知的特异序列。将C端去除,YHB的截短体不能形成光小体,对温度也没有响应,而用GUS置换C端后,既能观察到光小体的形成,也能观测到其对温度的感知能力。作者最后做了转基因的遗传验证实验。发现将NTE替换为其它IDR时,转基因植株能恢复phyB突变体光形态建成表型,但对温度不响应;当C端去除时,phyB的N端截短体(phyBN)能部分恢复phyB突变体光形态建成表型,但对温度不响应;而当phyB的N端截短体连接GUS蛋白(phyBN-GUS),则能完全恢复转基因植株对温度的响应能力。这些结果充分说明光小体形成是phyB温度感知所必需的:C端通过其寡聚作用促进光小体形成,但没有温度感知的特异序列;NTE能直接感知温度变化,并通过液液相分离动态可逆调控光小体形成,从而实现phyB的温度感知能力。

  在该研究中,作者还发现phyB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与液液相分离,有选择地将多种转录因子招募进入光小体,在光小体中富集phyB信号通路分子,提高了信号传导能力。当phyB光小体解离时,信号通路分子也随之解离,使得phyB信号传导活性快速降低,抑制其功能输出。因此,phyB通过液液相分离动态可逆地形成与解离光小体,快速调控phyB信号通路传导效率,使得植物能独立于phyB构象转变,实现对环境温度变化的生理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