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脊梁!兵工七子,强悍依旧!

  

  军不可一日无备,国不可一日无防。

  从一穷二白,到坐拥洲际导弹、运载火箭、坦克装甲、加榴炮、火箭炮,在我国国防力量发生巨变的背后,有一些高校始终默默付出,为军备兵器工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就是声名赫赫的“兵工七子”。

  数十年间,在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安全的国防事业建设中,这些高校的身影从不曾缺席。

  北京理工大学

  延安根,军工魂。作为新中国的第一座国防工业院校,北京理工大学立校至今,已经走过八十二载峥嵘岁月。

  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北理工“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连续20年稳居全国第一,是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领域当之无愧的“王牌”高校。

  

  图 | 北京理工大学

  北理工还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等60余位两院院士,无数红色国防工程师。中国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枚地空导弹、第一枚雷达火箭均出自北京理工大学。

  这所屹立在首都中心的低调985高校,始终令人尊敬。

  南京理工大学

  聚天下英才,铸大国利器。南京理工大学坐落于素有“天下文枢”之称的古城南京。

  他传承自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史称“哈军工”。

  从战争年代的78式82无座力炮、分装式迫击炮、到新型155mm加榴炮、箱式火箭炮武器系统、红箭10反坦克导弹……南理工始终秉持“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

  

  图 | 南京理工大学俯瞰图

  建校60多年来,学校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泽山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教授、新一代迫击炮之父唐治教授等近30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国防就业率达35%。

  一代代南理工人,用低调和实力,构筑起了祖国和平的屏障。

  中北大学

  中北大学脱胎自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

  他主持研制了我军第一支步枪、第一门单兵火炮、第一种烈性炸药,堪称我军科技创新“从0到1”的典范,为建立新中国国防工业体系立下了赫赫战功。

  

  图 | 中北大学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

  迄今为止,学校共有70多项成果应用于“神舟”、“嫦娥”、“天宫”、“北斗”、“复兴号”、“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不断谱写报国强军新篇章。

  建校80多年来,学校涌现出“炮弹大王”甄荣典、“火炮之王”李魁武院士等大批军工英才,超过1/3的毕业生投身国家重点领域与国防单位。

  根植“三晋大地”,屹立“中国北方”,中北大学还将继续克服困难,再立新功!

  长春理工大学

  “扎根深山无人晓,埋头苦干祖国知。”

  1958年夏天,在全国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以“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在东北黑土地上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光学人才的高等学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图 | 长春理工大学创始人王大珩

  他就是长春理工大学的前身。

  长春理工大学是全国唯一获得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双非”高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其光学工程被评为A-,国内领先。

  作为“兵工七子”高校之一,学校为我国兵器工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激光、光通信等方面取得上千种研究成果,为我国北斗工程、载人航天等领域保驾护航。

  西安工业大学

  为军而建,生于军工。

  西安工业大学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军工配套项目,是兵器行业部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

  1959年,由西安工业大学研制的1万幅3倍观剧镜送抵首都,献礼国庆10周年;上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第一台军用航空照相枪在此诞生。

  

  图 | 西安工业大学

  进入新世纪,西安工业大学研制的新一代铝镁复合材料,列装新型坦克装甲战车,亮相国庆60周年和70周年阅兵活动。

  西工早已将自己的成长镌刻在了我国国防发展的脉络之中。

  如今,在光学成像、特种加工、兵器测试与军用关键材料等多个领域,西安工业大学都承担着重大科研项目,不断为我国兵工领域产出新的研究成果。

  沈阳理工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有着全中国仅次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第二大兵器博物馆,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兵器博物馆。

  而在沈理工的特殊景观——“兵器广场”上,坦克、火炮、导弹、飞机等大型武器装备,无不彰显着这所兵工强校的自信与荣光。

  早在1984年,沈理工人参与研制的炮引-24引信成果就荣获国防科技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这里还先后培养出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技术专家谢光选、“我国智能雷弹奠基人”林溪石等多位知名校友。

  

  图 | 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广场”

  70余年奋勇前进,70余年烽火相传。一代代沈理工人扎根东北,服务国防,为国家安全和区域发展贡献无与伦比的“沈理工力量”。

  重庆理工大学

  抗战烽火淬炼,兵工血脉浸润。

  1940年,在民族危难之际,重庆理工大学前身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对外化名“士继公学”)应运而生,为祖国兵工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作为“兵工七子”之一,学校先后为我国国防兵器行业输送了洲际导弹功勋人物黎孝纯、“山猫“轻型全地形车总设计师陈劲等多位优秀人才,积极服务国防现代化。

  重理工校歌中“工以建国、技以利工”八个字,便是一代又一代重理工人续力拼搏、不懈奋斗最好的写照!

  

  图 | 重庆理工大学校友设计的“山猫战车”

  兵工强校,基业长盛。

  近年来,我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得到了长足发展,这背后离不开无数师生为我国兵工事业的默默付出。

  虽分布在祖国大地的东南西北,但“兵工七子”用初心与坚守,始终为祖国国防安全、科技腾飞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