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第三单元教读引领课教案

  初二语文第三单元教读引领课教案

  【课型】教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品味法

  【教具与教学准备】

  教科书、伴你学、ppt

  【学情分析】

  学生对鲁迅不陌生,却对其童年生活不熟悉,借此文为《朝花夕拾》阅读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交代目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依据导纲,自主学习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 愠 说 罔 殆 信 传 矩 十有五 堪 饭疏食饮水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分组研讨,组内合作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三)组间互助,答疑解惑

  组间合作解决疑惑

  (四)教师点拨,归纳总结

  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

  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第二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四、反馈检测,布置作业: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设计】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吾日三省吾身。( )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2.请根据以下提示,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1)孔子认为学习要时常复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3)孔子强调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谁填的对。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2)面对不义之财,孔子的态度是

  (3)在生活中,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

  (4)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句子是

  4.孔子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

  这个事例证实了课文中的哪一句话?

  5.翻译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3)温故而知新。

  6. 选择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 )

  A.必须 B.一定 C.必然

  7.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吾日三省吾身( )

  不逾矩( )

  (2)“吾日三省吾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课时训练答案

  1.(1)“说”同“悦”,愉快 (2)自我检查,反省 (3)越过,超过 (4)喜欢,爱好 (5)忠实, 坚守

  2.(1)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2)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3)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3.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 (1)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2) 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3)复习学过的知识,就会有新的理解与体会。

  6.(1)B(2)B

  7.(1)同“悦”愉快 ;生气,发怒;自我检查,反省 ;越过,超过

  【板书设计】

  (2)忠 信 习 品德

  【教学反思】

  帮助学生理解古人治学的智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