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录取率高,是因为考生的父母更努力?

  

  各地公布高考录取分数线,公平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现行高考是按地区划录取分数线,从顶层设计上是比较公平的制度,如果全国一张卷,分数线一样,教育落后地区将更吃亏。但是看起来应该很合理的制度,因为分配名额不均,成为不公平的焦点。

  

  这张表格是2021年各地高考录取率,显然不是按人口基数、考生人数公平分配名额的。录取率最高的北京,和最低的河南比较,985、211院校北京录取率是河南的7倍多,以北大为例,2013年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河南考生与北京考生上北大机会相差31倍,在北大当年总计2065个普通高考招生名额中,408个给了北京本地生源,而在山东、河南、四川这三个东、中、西部人口大省的招生名额分别只有69、124和75个,三地相加也只有268个,仅占北京所享名额的50%多;而上述三省当年报名参加普通高考招生的人数分别为50.8万、68.5万和 51.6万人,其总和为170.9万,是北京本地报考人数的23倍多。

  这种肉眼可见的不公平,怎么圆呢?有人提出一个奇怪的观点:北京录取率高,是因为考生父母付出的更多。京沪是全国少数几个至今仍实行落户限制的城市,落户的条件相当苛刻,包括学历、工作、积分等很多硬性条件。据统计,北京博士学历人口22.8万,占全国的1/5,硕士126.3万,占全国的1/7,分别是全国平均的11倍和9倍。六普到七普10年间,北京外来净迁入常住人口200万,40%是硕博。他们通过个人奋斗,为后代创造了更好的升学条件,如此一来,名额分配倾斜,就变得合情合理了。外地考生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要怪就怪你们父母不够努力没有挣到一个北京户口吧。

  

  高考也带世袭的,这个理到哪都讲不通,显然是得便宜卖乖,为不公平的高考制度找辄,意图掩盖名额分配倾斜背后的真正原因——制定和拍板高考政策的人大多数都生活在北京,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亲朋好友都有北京户籍——真实原因只有这一个,岂有他哉?好听点说,这叫地方保护主义、山头主义,难听点说,就是赤裸裸的教育腐败。因为这种腐败是以法不责众的形式存在的,代表整个地区的利益,并没有违反哪条具体的法律,就这样延续到现在。

  中国这样的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北大清华等名校,也是集中全国的资源建设成的,它们不是地方院校,不能因为坐落在北京,就变成北京的清华北大,北京户籍分配名额畸高于全国平均数,是挤占了其他地区的名额。

  

  高考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前些年高校以素质教育之名点招、特招以及五花八门的加分,已经隐隐冲击这一底线,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利用“自主招生”,大肆收受学生家长贿赂,最多降200分录取,2006年至2013年受贿1000多万元,经他之手,名校人大招进了不少水货。十八大以来厉行反腐,这种情况有所好转。高考不能成为既得利益阶层固化的工具,惟打破壁垒以分数论英雄,才能守住教育公平底线,和教培、学区房一样,改革不公平的高考招录制度,也应列入日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