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百年校庆,重提胡适,已是非常难得,而鲁迅在台湾少有人提起
在我的意识中,胡适和鲁迅基本上都是以对立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是英美派,一个是留日派,他们是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只主要力量,他们也代表了近代中国20世纪的两种思潮和两种价值观。
胡适,是英美式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的标签是:
1、温和、理性、自由、容忍、妥协、退让;
2、承认一点一滴、渐进式的社会改良比翻天覆地的革命更稳健,同时改良使得社会和民众牺牲成本最小化;
3、主张用制度约束人性比单独提倡人性更有意义;
4、拥护政府,但也独立于政府之外,以独立的在野地位批评政府,使其不倒;
5、胡适的文章浅白清晰,有着明确的方法论。
鲁迅,是留日派革命主义知识分子,他的标签是:
1、激进、流血、牺牲、悲壮;
2、对旧社会、旧制度摧枯拉朽式的消灭;
3、不承认制度也不认可人性;
4、对政府是敌视的,是要推翻国民政府的;
5、文章艰涩难懂,急风骤雨,雨后如何建设没有明确的答案;
在民族主义激昂的30年代,这时胡适思想开始式微,从峰顶开始慢慢滑落,而鲁迅等人成为峰值,并一度成为社会主流,从此胡适和鲁迅的较量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台湾,胡适是一等一的英雄。在1949年历史大动荡中,许多知识分子留守大陆,只有少数知识分子来到台湾,比如胡适、傅斯年。台湾人对胡适和傅斯年这代知识分子是很有感情的。而且胡适父亲铁花先生也曾造福台湾,所以胡适父子在台湾民众中很有感情基础。胡适回到台湾时,也说自己是海外游子归来。
胡适是自由主义的宗师,他的中心价值还是科学、理性和自由。在美国时,胡适等人创刊的《自由中国》为台湾民众散播了自由的种子,殷海光等人可以自由地批判政府,所以这是令当局极具头疼的一股力量,这些自由的种子也为后来台湾解禁积蓄了力量。
胡适一生论证却无党,他只是参政,却不从政,他的自由主义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学术和思想层面。他终究还是一个学人。在担任中研院院长期间,他恢复院士选举,恢复【学统】,同时推动成立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从此奠定台湾科学腾飞基础。这本是在大陆就制定的一个草案,但因内战爆发而流产。离开大陆时,胡适把他带了出来,可见这份草案对胡适的重要。
而鲁迅在台湾,在冷战和意识形态的架构下,始终受到冷落,一直没人注意,没有多少人读过鲁迅 的东西,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可能与【台湾文化的气氛有关,它是温和的,肯定传统的,而鲁迅的作品大多对中国传统中黑暗的部分作无情的批判,路子不一样】
而在大陆,鲁迅是左派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和极力捧附的圣人。1949年后,鲁迅在作家鲁郭茅巴老曹中排名第一位。他的文章遍布小学、中学课本,深深影响了中国大陆多半个世纪。
这时的胡适在大陆已经被批臭。在50年代的批判胡适思想运动中,集全国之声力,对一个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展开全方位的、缺席式的批判和绞杀,要把胡适思想从每个中国人的脑海中删除掉,当时的政治批判已经取代了学术争鸣,现在看就是一场闹剧。
胡适对批胡运动倒也豁达,他感慨自己40年传播思想的功劳没有白费,他说:批判胡适思想就是让人们重新温习一遍胡适思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胡适思想是消灭不了的。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思想得到解放,在大陆风光了半个世纪的“革命”一词,突然消失了,而鲁迅开始走下神坛,重归人间,他的文章开始在课本中大量删减。
胡适的幽灵也在这时重返人间,他的书籍摆在各大书店的中心位置,成为那个时代的知识人难得的精神甘霖,人们也开始重新思考胡适的价值。而之前批判胡适的一些知识分子,在晚年的文章中,又回归胡适。
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当时有人提出要重新评价老校长胡适,这在当时已是难得的进步。
历史走了一个圈,又回到原点。我们相信【历史将不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上述图片皆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