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中央发文,从幼升小到高中将面临大变革,应试教育模式终将被淘汰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中明确提到: 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坚持知行合一, 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结合前段时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今天我们就跟大家聊一聊这些文件对中小学会产生哪些影响。
《意见》中表明
学校将迎来哪些变化?
一、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各省(区、市)要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校长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完善选任机制与管理办法,推行校长职级制。
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实施全员轮训,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
学校要提高校本课程质量,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教材。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严禁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
二、教学方式发生变化
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合理安排三年各学科课程,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
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三、提升作业质量
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从严控制考试次数,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四、强化各方面综合发展
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
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
五、加强教材建设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修订和实施监测机制,完善教材管理办法。
省级教育部门制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并建立审议评估和质量监测制度。
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
六、减少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严禁组织有偿补课,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减少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加强考试数据分析,认真做好反馈,引导改进教学。
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按照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校管理的要求,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七、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各地要制定学生发展指导意见,指导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指导教师培训。
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指导机构,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对学生进行指导。
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
高校应以多种方式向高中学校介绍专业设置、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国家制定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
八、规范学业水平考试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
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其他科目均实行合格性考试,考试内容为必修内容。
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等科目合格性考试由省级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实施。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技术科目和理化生实验操作纳入省级统一考试。
体育与健康科目合格性考试按照省级要求由地市统一组织实施;
艺术(或音乐、美术)科目合格性考试由省级确定具体组织实施方式。
省级统一组织实施的合格性考试应安排在学期末,高一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科。
高校招生录取所需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选择性考试,考试内容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由省级统一组织实施。
九、深化考试命题改革
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
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
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命题要符合相应学业质量标准,体现不同考试功能。
加强命题能力建设,优化命题人员结构,加快题库建设,建立命题评估制度,提高命题质量。
十、完善招生制度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十一、重视家庭教育
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强化监护主体责任。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家长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克服盲目攀比,防止增加孩子过重课外负担。
在《意见》的指导下,
中小学将会面临哪些改革?
“目前全国上下从幼升小到高考正在深入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教改,都是中央顶层设计的结果。”
如此感慨,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
那我们整个基础教育界将会面临怎样的变革?小编总结了下面八点:
一、中高考将包含小学知识,学科无考试大纲
“以后的高考、中考,在小学学的内容也是必考内容”
通过中考、高考的强势变革引导学生从幼升小开始广泛阅读、增加知识的厚度和深度,增加考试的范围、广度而不是难度。
改变目前全国上下几十年来早已根深蒂固的课内外教学的“奇、难、偏、怪“问题。
简单地说就是—— 学生该掌握的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要牢牢掌握,必须掌握的还要掌握坚固。
降低学生平时学习负担,摒弃在全国普遍存在的9年义务教育畸形掐尖的严重现象。
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昨天在会上表示: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这次《意见》提出一定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变单纯的满堂灌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推进课堂革命,让学生在学校在课堂上学得活一点,实效大一点。
构建符合学生成长和年龄阶段正常、合理的教育环境,逐渐修补早已破坏深重的国家教育生态。
为展现国家的决心和实施的力度,从今年9月新学年开学起。
全国上下中小学学校教材全都采用部编版,以对接国家教育的重大变革。
“今后,主要学科的考试将不再有考试大纲,哪个学生的知识越宽广、体系越健全而不是越艰深,哪个学生就会成为教改重大变革最受益的群体成员。”
二、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不公平
高考科目采用“3+3”模式,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政治6科中选3科)。
学生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
不仅如此,中考也会有新的变化,文件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要建立发展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制定义务教育评价标准体系。
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从“招分”转向“招人”,打破了过去以分数录取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三、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
改变中国高考几十年来文理分科带来的偏科、知识面狭窄、过早抑制学生可塑性等的严重弊端。
“从幼升小一直到高考更大地鼓励每个学生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而不是深度。”
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广泛阅读水平,让每个学生在全程12年的基础教育中逐步建立感兴趣的学科方向。
高质量的阅读需要高水平的语文学习,语文重点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来看看:2019全国1卷高考作文,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没有广泛的语文阅读积累是很难完成的。
“此外,今后的高考所有科目都会是对语文的持续考察。”
我们其实不难看出:在此之前,数学卷子上的字可能只有两千多字,以后题目的字数可能会有五千之多。
如果阅读水平没有过关,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那对做题速度一定有很大的影响,可能会有考生根本就做不完题目。
2019年高考的一道数学题,考试刚刚结束,就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
而这一切将全部体现在今后所有高考科目中。
另外,从今起,鼓励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四、中国的“高考指挥棒”将完全指向全面素质教育
(1)分类考试,不再只用分数选人
未来的高考、中考不再全部以分数作为评定人才的唯一标准。
“一个明显的改变是,新高考方案中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实行分类考试,也就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分开进行。”
综合评价是“指挥棒”,是“牛鼻子”,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把“指挥棒”调好,把“牛鼻子”牵住。因此,要建立发展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制定义务教育评价标准体系, 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在记者会上说。
(2)学校从幼升小便要开始注重培养兴趣、特长
今年开始,高考录取将完全改变旧有的录取模式。
三本院校退出历史舞台,开始按照专业录取,改变一直持续至今的按照批次录取的方式。
就是要充分挖掘出每个考生真正的兴趣、特长、爱好等的方向。
北京、江苏、上海及全国其他地方近些年也已经正式确定采取院校+专业组的录取方向。
这就意味着,如果想给孩子选择到更好更适合的专业。
确保孩子可以先“成人”,再“成才”,后“成功”,兴趣、爱好、特长的建立必不可少。
而这些,幼升小就应该成为培养这些的起点。小学更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重点。
(3)应试教育办学模式将被淘汰
“健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要纠正唯考试成绩唯升学率的片面做法,解决好“指挥棒”的问题。”
“什么叫素质教育,大家争论很多,看法也不尽相同。实际上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在记者会上表示。
顾明远教授深刻指出, 将来高考制度彻底改革了,应试教育的办学模式将来肯定是要被淘汰的。
新高考改革最终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是管用的”这种观念。
虽然改变的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尤其是观念的转变非常困难。
众所周知,中国的应试教育持续了几十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共同体。
也培植了以应试教育为起点的多如牛毛的辅导机构,更形成了几代人挥之不去的强烈而顽固的应试教育情节。
全社会推崇应试教育的观念、力量、手段目前依然固若金汤。
不过,既然中央最高层下了决心,从幼升小到高考史无前例地不断推出全方位颠覆性的重大变革以对接上教育的规律和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
学生考试阅读加大,要求做题速度上升,就必然带动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的改变,同时也将一部分的孩子从刷题中解救出来,回到书山之中去。
五、降低小升初选拔难度
偏重搞全面素质教育而放弃传统的应试教育,题中应有之意必然是降低小升初的强选拔性,使小学、初中教育逐步均衡并优质。
文件中再次明确: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各地各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实施日常监督,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超标教学、违规统考、考试排名和不履行教学责任等行为。
六、中国教育体制“迫不及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
恢复高考40年,改革开放近40年,当时中国各方面人才曾极度匮乏。
因此中国教育这40年来亟需“复制”大量人才,这种人才复制的教育培养机制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随着自然资源消耗持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深重、GDP迅速回落,目前的中国最急需的就是创新。
创新要靠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机制。
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层出不穷,从产出概率来讲远胜我们,应试教育是封闭的教育。
封闭的教育难以造就开放的环境从而产生大量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的大变革可以说是迫不及待了,也时不我待!
七、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国诚信体系的重建
很多发达国家的孩子学的课本比我们容易,课后玩的时间也比我们多。
许多国家还没有统一的类似我国高考的选拔机制。
但并没耽误高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获得世界级科技奖的人数远比我们多。
这从一个侧面更印证了应试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不过,当一个制度很公平、看似机会相等的时候,即便它千疮百孔也很难让人舍弃。
“因此,在我们目前缺乏诚信体系的情况下,搞真正的全面素质教育就要促进国家诚信体系的建立。”
在没有完全搞出这些机制前,中国的全面素质教育走向是很独特的。
没有照抄照搬任何国家,是一个多方面的集合体,以避免出现不可控的的不公平。
中国搞素质教育是急需,诚信体系建立是渐进,虽有矛盾,但毕竟是大方向。
需要我们开始渐变,真的需要转向了!
八、职业生涯教育规划必将日益重要
全面素质教育内容庞杂,体系众多,远不像应试教育那么单一。
既要瞻前顾后又要恰如其分,需要很客观全面的把握和策略。
顾明远教授在这方面也指出:
“生涯教育主要是告诉孩子怎么了解自己,怎么了解他人。
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前对将来的学习和人生进行规划。 ”
全面素质教育如果失去了对每个学生学涯教育和生涯教育的规划,很容易偏离方向。
我们如何应对新变革?
一、“小鬼当家”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首先给了学生们四条通道:
统一招生、提前考试、单独招生和“三位一体” (建立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考试招生评价体系)。
在这个新变革里又有这么几个新特点。
比如,语文、数学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数学不分文理;外语社会化考试,每年考两次。
另外,一个合格的高中生还必须在完成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自选三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这样一来,对学生来说,选什么科目,什么时候去考,用什么样的成绩来展示自己的学业状态,这是每个学生都首选要思考的问题。
特别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由过去的被动适应开始变为学生的适度自主,因此学校要给孩子“私人定制”,让“小鬼当家”。
二、教师的新挑战
教师面临角色挑战,开始由原来的“买方市场”进入“卖方市场”。
按照以往的制度安排,教师是学科本位,教什么,教哪个年级、班级,学校往往有统一安排。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发了悄悄的变化,就是让学生选老师。
这反过来催生了一种新的变革现象,那就是,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站得住脚,还必须有一种厚重的人格魅力,同时要能胜任多角色担当:
既要胜任学科教学工作,还要胜任学生成长导师工作。
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对不适应教育教学的应及时调整。
三、家长面临的新挑战
家长应该主动适应“市场”,建议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走出课堂,走向外界。
学科和生活是相通的,如果一个学生只拘泥于课堂,那么他的源头活水会非常少,思路枯竭,所以要多带孩子走出去,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接触接触不同的人群,以此增加孩子的阅历,增加孩子的生活感悟。
其次,要从题海到书海。
理科适当练习有助于熟练掌握和精确性,但文科类更强调积累,强调思维,强调的是悟性。要将孩子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把他们赶到书山当中去,要让孩子增加阅读的深度与厚度,从而拓宽孩子的眼界。
最后,家长要不断加强学习
家长要加强自我修炼,不断学习最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道路。
*注:本文综合来源:教育,南京择校编辑,图片来自于网络。
添加时请打开朋友圈,否则不予通过
戳原文,搜索框内输入关键字查询相关内容! 写作不易,支持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