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家长被骗1400万元,山寨赛事6年办了34届,骗子:都怪家长的钱太好骗!

  作者:栗子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原创首发

  01

  家长的钱太好赚了

  “丰富三科简历”“为小升初助力”……

  看到这样的介绍时,你是否也有在心动呢?

  对于一个小学妈而言,这些字眼简直就是在痛点上蹦跶着。

  任何有可能有助于孩子加分的项目,家长都不想错过。

  但偏偏,这也可能是一个坑。

  最近北京一位家长,就在12345平台投诉了“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

  一投诉才发现,这个比赛根本不在教育部公布的名单里,其套路被多家媒体曝光过,主办方法定代表人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尽管如此,这项竞赛竟然能够在6年里共办了34次!

  一个运营这么不规范的赛事,居然在6年内能连续办34届,几乎两个月就办一次。

  而且它被媒体报道出“作文竞赛骗局”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单就昨天新闻里的金额大概算下,已经有500人下单,那一个团长卖出去的至少也有29万之多。

  更不要说,明码标价直接进全国复赛的部分。

  敛财程度可太惊人了!

  在巨大的诱惑之下,这样的骗案实在是不少。

  之前,江苏省响水县检察院办理了一起涉及全国20余个省市、上万名家长被骗充值1400余万元的网络投票诈骗案。

  为了骗取学生家长的钱财,他们虚构线上权威赛事,然后在投票过程中开通“为TA加油”通道,诱骗家长花钱买礼物刷分。

  嫌疑人相某交代,他知道这样做迟早要出事,但是家长的钱比较好赚,一直也舍不得放手。

  还有2022年末,教育局通报的一批面向中小学生的违规竞赛:

  奥林匹克英语大赛、希望杯、JEA China、数学花园探秘、华数之星、五羊杯、走美杯、美国大联盟、卓越360统测、全英赛、世奥赛等均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均属违规竞赛。

  正如所言,抓紧家长的焦虑来换取巨大的获利,正是他们铤而走险的原因。

  在固有的思维里,考取证书是孩子能力的体现、能获得一等奖更加是锦上添花、给孩子的履历上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孩子在同阶段的竞争中能脱颖而出。

  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胜出不惜一掷千金。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实施诈骗。

  正是家长们的焦虑,给犯罪分子一个钻空子的机会。

  即使如此,对于家长们的这份焦虑,我更多的是理解与心疼。

  毕竟,身处其中才会理解与发现,这份焦虑是好难避免的。

  02

  难以避免的家长焦虑

  焦虑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被理解的。

  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谁都不想错过那个分岔口。

  即使家长想要放下焦虑,但他面临着空前的影响与压力。

  “清华父母如何培养下一代”

  “你知不知道,孩子的成绩让我在妈妈圈有多难堪”……

  这样的语句,在各大网络平台,曾经比比皆是,仿佛无孔不入。

  诸如“孩子成绩差,不是智商问题,90%妈妈都犯错”,或“寒假就是拉开差距的转折点”,又或是“毁掉孩子的,可能就是家长自己”,这些充满恐惧和焦虑的语言,过去在各个内容平台都很常见,有不少家长都深受其影响。

  有“名校”拍视频分享将儿子卷成了北京海淀重点小学一年级的“标准牛娃”,她在视频中还顺便带了货“现在小学奥数真是太难了,有钱也找不到培训班,今天分享几套在家就能教孩子的奥数教材,就是靠这些教材,我儿子幼儿园就学到了小学奥数三年级”。

  打着“名校父母”的名号,披上“分享”的外套来卖课程,只顾着获利,丝毫没有想过这些内容对于家长而言,每一秒都是煎熬。

  看到别人的优秀,就会对标自己的失败;

  看到别人鸡娃成功,就会对标自己鸡娃的惨烈......

  这些短视频用三言两语,就挑拨起了家长心中那份对于孩子学习的焦虑与渴望,真的无怪乎他们陷入坑里。

  即使在2022年第三季度开始,和平台都在努力清扫这些引起焦虑的内容,但家长的焦虑又何止于这些呢?

  如果说“双减”之前的焦虑是因为恶性竞争,那么“双减”之后的焦虑就是因为不确定性:

  鸡娃虽然痛苦,但是习惯了,知道怎么鸡,也大概知道会有个怎样的结果,现在突然不让鸡娃了,怎么办?

  这题我不会了啊!

  在这种不确定性的环绕下,学习的竞争却丝毫没有减低,这种不对等性让家长的心中更加失去安全感、焦虑倍增。

  考试的激烈程度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一分之差,排名可就几个操场出去了。

  分数相同的情况下,谁更有可能上岸?

  万一有一些锦上添花的东西,那孩子也许会有更多的上升机会呢?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相信有谁能淡定。

  我们应该理解家长们的这份焦虑,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正因为看不清楚,所以越要努力找一个基准去判断,如何规划孩子的课外安排。

  而那个基准,就是我们的孩子。

  03

  厘清报班的目的

  我们不反对给孩子,毕竟孩子的成长需要增加养分;

  但是报班培训、各个阶段的竞赛,家长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

  从教育部发布的竞赛白名单来看,国家鼓励的是素质类的竞赛,比如,发明类、创新类、创客类竞赛。

  去年教育部公布2022-2025竞赛白名单,白名单上共有6项征文类竞赛,“叶圣陶杯”是其中之一,而且所有的作文竞赛都是面向高中生的。

  想给孩子报名竞赛的,记得以此为准了。

  (下滑看全名单)

  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应该兴趣为主。

  素质类竞赛,的孩子很多都能参加,而且小学阶段参与竞赛,更多是让孩子体验和感受乐趣。

  含金量高的学科类竞赛,比如五大学科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是初中以上才能参与的。

  含金量高的作文征集类竞赛,比如,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更是只有高中阶段才能参加。

  这和国家双减的精神是一样的,

  严格禁止的是提前学习学科类的内容。

  如果听到什么保证xsc升学的宣传,千万别信。

  其次,能力的背后,是孩子的思维和经验。

  真正去参与一些高质量的竞赛,其实是综合能力、心理素质很大的锻炼,参与本身就是收获。

  而且,这个能力积累的过程,对未来正式拿一些含金量高的竞赛非常重要,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如果孩子从来没有在低年级参加过此类活动,想要在高年级的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看清楚杯赛真正的作用,对未来有自己的规划,才不容易被骗,也更知道怎么去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竞赛。

  最后是怎么选的问题。教育部发布的白名单上竞赛活动、学校老师推荐的当地重要赛事、以及正规的机构推荐的竞赛,都可以去看看。

  如果是孩子感兴趣的竞赛,或者学校老师转发了适合她的竞赛,我会鼓励她去参与。

  如果是要氪金的,那就想都别想,转头走准没错。

  04

  辨析好责任

  守好边界

  现在孩子,普遍“背着”1-2个兴趣班。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太多;从家长的角度而言太少。

  “孩子反正有时间,闲着也是闲着,多学点东西,艺多不压身,又不损失什么,对不对?”是一个有毒的概念。

  英语、识字、数学,哪个不重要?还有手工(锻炼动手能力)、钢琴(接受音乐熏陶,还顺便提升数学能力)、少儿编程(那可是未来最重要的技能)……不都应该学吗?

  可对孩子成长有益的东西很多,但孩子的时间有限。

  在有限的时间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父母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那些能量化的知识学习上,比如英语单词量、识字量、数学题,而忽视了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的培养,比如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等。

  但是从长远看,决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么?

  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的作用,至少不比书本知识和考试能力的作用小,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机会。

  但对于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一点是:还给孩子自主选择性。

  阿德勒认为,亲子关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父母没有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孩子的课题,过多参与了孩子的课题。

  这在亚洲家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父母为孩子而活,孩子也为父母而活,结果两代人都无法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曾经有个妈妈,就把5岁的儿子拉到研究生考场外感受考研气氛,一时让人讨论不绝。

  孩子脸上愉悦的表情和其他等待考生家长表情的凝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紧张窒息”的氛围,5岁的他完全感受不到。

  这样做,稍稍缓解妈妈的焦虑,却也在孩子的心底埋下了一颗焦虑的种子。

  父母焦虑,因为想要完美掌控孩子的人生;

  孩子也焦虑,因为必须达到父母的期望。

  于是两代人相互纠缠,谁也得不到自由,谁也得不到快乐。

  可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父母对孩子是有教育责任的啊,父母哪能自顾自地生活,不管孩子呢?

  对此,阿德勒心理学运用了一句英语谚语作为解释,可谓精妙绝伦:

  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把马带到水边”就是教育,是父母的课题;

  而马要喝不喝水,喝多少水,那是孩子自己的课题,父母无权干涉。

  换句话说,就是父母只是引导和帮助,而不能强求结果。

  具体到生活中,就是:

  父母可以买习题册,但做不做是孩子的事;

  父母可以报辅导班,但上不上是孩子的事;

  父母可以讲一大堆道理,但听不听是孩子的事;

  父母可以为孩子的学习鞠躬尽瘁,但考多少分是孩子的事。

  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不懂事、不自觉,不敢放手,对孩子不听话、不能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感到无比焦虑。

  可是他们却没有想明白,“懂事”的前提是自己经历事情,“自觉”的前提是拥有选择的自由。

  就连我们自己,也常常对“过来人”的道理嗤之以鼻,对被强制性安排任务反感至极,更何况孩子?

  几乎每个家长都曾因为天气冷孩子不肯多穿衣服而闹得鸡飞狗跳。

  但告诉孩子“天气冷不冷,可以穿怎样的衣服”的建议,是家长的课题;

  选择穿怎样的衣服,是孩子的课题。

  就像这个黑龙江妈妈,在0度低温的天气,女儿执意要穿上单薄的艾莎公主裙出门,妈妈没有阻拦并送女儿下楼。

  结果下楼走不远,孩子便回头拉着妈妈的手求着回家穿衣服了。

  只有亲自经历了事情,看到了后果,才会真正听进去大人的道理。

  无论是的选择、学习的安排,还是择校选课,家长都可以只分析利弊,然后选择尊重他们的决定。

  即使有时候孩子们的选择并不合家长的心意,家长可以试图去劝说,但如果孩子在已经了解了所有信息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那剩下的就支持好了。

  因为那是她们自己的课题。

  05

  面对不一样的时代,父母雨孩子其实都面对着不一样的挑战。

  即使再焦虑,只要大人从容应对,为孩子们抗住压力,孩子们便可以安稳度过;

  只要大人学会守住边界,把自主选择权交还孩子,孩子灾难片们才可以真正成长为大人。

  所以作为家长,无论教育理念是严厉式还是宽松式,都必须先面对和处理好自己内心的焦虑。

  勇敢地接受改变,积极地适应环境,要相信一切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而去。

  作者:栗子。爸妈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岁新知识,是妈妈的教育笔记,是爸爸的带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长能量站。转载请联系爸妈研究所。部分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期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