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幸,“韦神”这样的学霸靠鸡是鸡不出的……

  最近,一位“平平无奇”的北大男子接受采访的视频火了。

  最开始大家都在热议他拎着俩馒头、手握矿泉水接受采访的形象,甚至开玩笑地表示:“这就是我不去北大的原因”。

  直到有眼尖的人发现,这不是数学天才、陈景润接班人、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满分、金牌第一名、五百年才出一个的传奇人物——“韦神”韦东奕嘛!

  

  据说,韦东奕的智商高达160+。

  在数学一门上,简直就是“开了挂”的存在。

  初二那年,韦东奕提前加入奥数训练队,与高中生同窗训练;高一就入选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成了国家集训队测试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满分;而后参加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一举拿下满分。

  据说那一年,全世界仅三个满分,韦东奕是其中之一;第二年,他又继续参加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又获得了满分!

  如此优异的成绩,引得北京大学抛出橄榄枝。

  

  之后,韦东奕投身的北大数学系,在北大的编号为01,代表着在全校所有专业中排名第一。

  同时,北大数学系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北大四大疯人院之首”,因为在这里的数学天才们会把所有的事情数学化。

  自此,韦东奕喜提“疯人院院长”的称号。

  

  如果说国际奥数竞赛让韦东奕“一战成名”,那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就是他的“封神之作”。

  在这场竞赛中,韦神夺得五金一银,一人挑落清华和中国科大两大战队。北大学生甚至笑称“有‘韦神’一人就够了”。

  

  看完这些,不少家长直呼:如果说生娃就像开盲盒,那韦东奕绝对是限量隐藏款!要是我家孩子生来就有这样的智商,那我也能把他培养成数学天才!

  等等,等等,你确定,你真的,可以吗?

  说句泼冷水的话,按照现在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还真不一定哦。

  天才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不少人觉得,韦东奕的成功是因为他天生如此,但事实上,给你十个韦东奕,你也不一定能培养的出一个北大天才!

  养娃像种树,光有种子是不够的,还得靠园丁。

  韦东奕之所以能成为韦东奕,有他的天性,也有家庭的影响。

  韦东奕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数学教授,所以家里会有很多关于数学的书籍,这在客观上提供了良好的启蒙环境。

  在一年级的时候,父亲给韦东奕看了一本叫《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这是一本奥数经典著作。

  

  结果没想到儿子读了后爱不释手,愣是把这本很枯燥的书翻了个遍。

  父亲于是发现,儿子是有天赋的,从此就给他做针对性的辅导和强化,甚至父亲没事的时候陪儿子玩耍也是说,“来,我们做道数学题玩一玩吧!”

  

  就这样,在父亲的细心发掘下,韦东奕的数学基因顺利发芽。在别人家小朋友还在疯跑的时候,韦东奕就已经抱着家中的数学书读出神了。

  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虽然天赋过人,但注定是有点“不合群”的。

  他不像别的90后那样追逐潮流、时尚,他不喜欢篮球、足球这些男孩子酷爱的运动,他甚至不喜欢上网、玩微信。别人跟他聊天,如果谈数学,他会相聊甚欢,而如果是别的话题,就会一概不感兴趣。

  连做题也是跟别人不同,韦东奕学数学不喜欢玩题海战术,他喜欢“想”题目。一道题目,他如果能想明白解题过程,就不做了。这跟学校老师要求的,又完全不同!

  

  虽然儿子特立独行,但韦东奕的父母却稳住了,他们引导和支持孩子的个性发展,不会逼着娃像别人家孩子一样学这学那、全面发展,而是遵循儿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个性,在他喜欢的那条路上深耕下去。

  正是这种尊重+激发式的教育,让韦东奕把数学当成了一种兴趣,甚至是一种信仰。

  曾经很多美国名校的考官向韦东奕发出邀请,甚至考虑到韦东奕英语不好,还说只要他来,连英语都不需要学。

  不过,韦东奕完全拒绝了。

  他留在了北京大学随田刚院士攻读博士,之后作为北大一名青年学者,继承先辈的衣钵,继续做着研究。

  

  由此可见,不要害怕孩子的与众不同,那可能是他不凡人生的开始。

  培养一个天才比培养一个人才难太多,不是每个父母都接得住。一方面的极强往往带来另一方面的极弱,如何保护和开发,考验的是父母的认识,耐性和能力。

  天才少年缺少引导,也会堕落

  在韦东奕之前,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成名的还有另一个数学天才,付云皓。

  他的出名,在于他曾摘得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的满分金牌,凭借出色的竞赛成绩被保送至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然而在念大学时,却因大部分科目“挂科”而差点无法毕业……

  

  付云皓,1985年出生于北京,成长于高校云集的海淀区,他的父母都是文化教育从业者,祖父辈都是清华大学的职工,幼童时期他便被大人精心培养,从绘画、练字、钢琴、少儿英语皆有涉猎,只不过他唯独在数学上的有着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悟性。

  于是,他6岁便完成小学数学课程,小学一年级,就去华罗庚数学学校就读,当时的付云皓会认字但还不会写字,母亲便跟着到班上帮他记笔记。

  一路培养,最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从数学知识层面,他无疑是令无数人仰慕的天才,但另一方面,他经历的教育,把他的人格拉向了另一个端点,说得狠一点,心智不健全。

  三年级到五年级,付云皓其实一直离奥数一等奖有距离,而其中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比赛试题总会出现几道应用题,但他并不能完全理解题意,于是他的学习中心又变成了反复练习《小学应用题大全》。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解公式无人及他,但应用题、别人的话语,他理解能力有限。

  

  后来2003年,付云皓凭借出色的成就,被保送至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外界对他的特权蜂拥而至,老师点名让他当班长,他是所有学生的学习榜样,他也确实经常和高年级的数学大神侃侃而谈。

  但以他当时的心境,并不能驾驭住少年得志的名气,直接导致傲性急速膨胀,并且失去父母的督促后,他的自律性直线下降,最终沉迷于网络游戏。

  他也遭遇到了人生中的头一回巨大挫折,除却数学以外,他许多课程直接亮起红灯,屡屡挂科……方便之门阻断、又得知自己无法顺利毕业,付云皓独自度过了自甘堕落的两年。

  好在随后,时任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朱华伟及时出现“拯救”了他。后来,付云皓考上了广州大学数学系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担任数学老师,从此淡出了学术界。

  

  少年天才长大后归于平凡的结局也没什么不好,但当我们以一个家长的视角去看待付云皓的成长事迹,最值得反思和警惕的是——

  当我们付出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之后,当孩子终于成了出类拔萃的学霸之后,为何他还会选择自甘堕落?

  

  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曾指出,在北大有将近4成新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他称之为“空心青年”。

  他们看起来个个优秀光鲜,但在内心深处,却时刻对抗着内在痛苦。

  1978年,21名15岁左右的早慧少年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时间,少年班名动天下。

  但2008年,南方周末刊文《宁铂,远去的少年天才》,讲述昔日“第一神童”进入少年班后,“一面陷入自卑的痛苦,一面又不得不武装成一个天才的样子”,最终遁入空门。

  说近一点,创业明星茅侃侃,14岁在《大众软件》发表文章,成为80后创业代表。但之后,因为对市场、金融、人性的全然陌生,事业屡屡败北,2018年1月,绝望自杀。

  由此可见,人生长期的成就中,智力和学术优势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层面,是匹配的心智和情商,而这一点,过早地捧杀或者断裂,都是拔苗助长。

  

  在我国的哲学思想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成语: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强调凡事必须有个度。

  但现在的起跑线之争带来的压力,正在突破许多孩子能够承受的度。

  王女士和李女士是大学好友,毕业后两人又在差不多的时间结婚生子。

  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两人也各自开始走上了鸡娃之路。

  相较于王女士,李女士更是全职在家,一心一意鸡娃。

  从小到大,李女士的儿子每天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学习十七八个小时加睡觉吃饭六七个小时。

  这么努力的效果也很明显,儿子一直是班上的学霸。

  但好几次,王女士去李女士家做客时,就会听到她儿子突然在房间里发出一阵吼叫。

  当时,王女士问李女士,孩子怎么了?是不是压力太大了?

  李女士笑笑说,没事,就是做作业做久了,发泄一下就好了。

  

  但孩子最终还是出了问题,在高一时开始厌学、拒学,说什么也不管用。

  无奈之下,李女士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

  医生告诉她,孩子在这种长期的超负荷的压力下,又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娱乐,心情始终紧绷着,最终造成他有了逆反和逃避心理,也扼杀了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孩子休学整整一年。

  后来,情况虽有好转,但李女士的儿子对学习始终提不起神,都是被动应付,最后勉勉强强考上了一个专科学校。

  到现在李女士一提及这件事,就后悔当时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

  

  老实讲,孩子遇到的成长问题,很大程度是家长的教育问题。

  打鸡血式的培养孩子,或许可以快速接近目标,但会在后段出现明显乏力,甚至可能因为“名不副实”迅速出局。

  让孩子通过超越身体和心理负荷换来的领先,并不能维持一生。

  让教育多些信仰,少些功利

  考上大学,重写命运,改变一切,大人们是这样想的,小孩子是这样被教育的。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考大学成了一件功利目的明确的事情。

  高中生张锡峰是一个学霸,他来自衡水中学,这是一所号称教育界“黄埔军校”的学校,盛产学科类人才。多年来,衡中一直为国内很多顶尖的院校和科研单位输入大量优质的人才。

  2021年高考前夕,张锡峰登上《超级演说家》的舞台,为高三学子做考前动员。

  “你见过衡中高三凌晨5点半的样子吗?”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喊出自己的理想!”

  台上,张锡峰喊破了音;

  台下,学生们热泪盈眶。

  情绪到了最高位,他一字一句咬牙咆哮道:“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一石激起千层浪……

  

  才十几岁的孩子,一段演讲却一股脑的囊括了城乡矛盾、贫富差异……听起来像极了成年人最擅长的制造焦虑。但这种以制造焦虑为动力推进学习的教育模式,真的好吗?

  姑且不提这种高压环境对孩子自身性格的影响,一旦作为动力的“焦虑”不在了,孩子们往往会像拔掉电源一样,直接失去前进的动力。

  衡水中学在事后回应张锡峰争议演讲,表示“不做躺平青年!奋斗,才是青春的底色”。

  奋斗,确实应该是青春的底色。但教育,不是把学习当成实现某个功利目标的工具。

  就在衡水中学生演讲引发热议的同一时期,北大数学系学生韦东奕拿着馒头矿泉水接受采访的视频也火了。

  在韦东奕身上,大家看到了年轻人体面奋斗的范本,足够低调安静,为集体争了很多很厉害的光,却始终淡泊质朴,没有世俗的欲望。

  而张锡峰身上,大家看到了他的功利性很强的目标,考上大学,进城改命,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城里人,至于什么搞学术做研究,那是还没有考虑过的事儿。

  最后在舆论场里,崇敬的目光追逐韦神,讽刺与傲慢投向衡水中学生。

  

  如果教育的本质意义,只是通过功利、财富、社会地位,那大部分人注定平凡,注定失望。

  衡水中学的学霸张锡峰不缺乏奋斗的激情和追梦的力量,但对于像他这么优秀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更大的格局,更远的目光,超越考试输赢的目标和理想,以及能够坦然接受拼搏过后结果也许并不尽如人意的淡定从容。

  这个世界上不只有白菜,还有星空。

  让教育多些信仰,少些功利。

  让孩子在拼命之前想清楚为什么而拼,在喝鸡汤打鸡血之前先想想用法与用量。

  让好孩子不要面目狰狞,咬牙切齿地宣战,而是冷静理智从容淡定地拼搏,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不是只为了一场高考,不仅为了这场考试,而是为了孩子更长远的未来!

  比起把孩子培养成考试机器、少年天才,他们更需要的是在快乐的牵引下找到学习的兴趣,进而拥有终生学习的能力。

  

  本期问题:

  你遇到过“天才学霸”吗?

  版权归家长口袋所有

  家长口袋作为家长教育路上的必备智囊,帮助您缓解升学焦虑,坐览全球领先教育理念与方法。欢迎关注家长口袋(ID:jiazhangkoudai)

  想进入入园/幼升小/小升初家长群的:添加口袋小助手(微信号jiazhangkoudai2017)备注来意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