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四爱”理念融入课程对幼儿的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受传统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的影响,教师没有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权力,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容易脱离儿童。

  

  南师大虞永平教授在《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一文中指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现实基础是班级。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应该以班级为基点。”

  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在《关于班本课程》一文中指出:“班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意味着课改路线的完善。

  以往,更多的是自上而下地推动式的改革,现今及以后,更要提倡自下而上的改革,这是生长式的改革。

  当教师也成为课程领导者的时候,课程改革百花齐放的春天才会到来,教师赖以生长的田野才真正是希望的田野,草根也才不会是“沉默的一代”。”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张謇教育思想

  (一)阅读专业性书籍,提升理论学习

  专业书籍的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力器。

  

  研究中,教师们研读了关于张謇教育思想的诸多文献资料,深入了解了张謇在近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的成就,同时深入剖析了“四爱”理念的内涵。

  张謇作为近代伟人,他的成就不仅是教育领域,他在实业领域的成就也十分瞩目。

  以南通为例,南通市图书馆就设有张謇专栏,收藏了如《张謇传》、《张謇全集》、《张謇诗集》、《张謇与近代百位名人》等专著。

  教师可以在图书馆、网络书库中大量阅读,了解他在多个领域提出的理念和实践成果。

  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张謇提出的教育思想,以期进行张謇教育思想的广泛实践。

  

  (二)听取专题性讲座,加强课程素养

  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组织者、评价者之一,需要不断加强素养、夯实能力、开拓眼界,通过参加各级别的课程实践培训会,提升专业水平。

  首先,政府和幼儿园要支持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自1987年第一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至今以连续举办六届。

  另外,南通大学也设有张謇研究会,定期开设交流讨论活动,幼儿园一线教师可以通过线下参会、线上观摩等方式参与活动,以期获得专业发展。

  另外,高校要联合幼儿园设定一线教师专业培养计划。高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为幼儿园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和继续教育。

  (三)参访张謇创办校,汲取实践经验

  张謇创办的学校涉及各个教育阶段、包含各个教育形式,如南通大学、南通师范、南通师范附小等。

  

  但是无一例外,这些张謇创办校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与发扬张謇教育思想。

  为了分享经验,互通成果,可以组织各校的教师进行校史馆参访、课程建设沙龙研讨等,以此帮助教师更好地学习张謇教育思想。

  二、提升理念贯通,切实加强课程实践水平

  (一)注重课程开发的专业化、科学性

  1.灵活运用多种课程编制模式

  研究遵循“泰勒课程编制”的四大步骤,进行课程实践,但难以否认的是,目标模式的课程编制也存在弊端。

  为了让课程实践更加科学与专业,教师可以学习多种课程研制模式并根据实践需要,灵活运用。

  

  如斯滕豪斯提出的过程模式,劳顿和斯基尔贝克提出的情景模式、沃克提出的自然模式等。

  2.明确主题式课程内容的择选原则

  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个性化教育已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教育理想。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所以要以每个儿童独特的知识背景、学习兴趣、认知特点等为基础和依据。

  制定不同的课程目标,提供不同的课程并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这些课程和评价儿童的学习结果,从而使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基础和发展水平上获得最优发展。

  可见,个性化教育的实现,需要教师在使课程适应各地幼儿园情况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使之适合本班的每一个儿童。

  

  以班为本优化幼儿园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新探索和新实践,其目的在于增强课程对幼儿园、对班级、对每个幼儿的适应性,使其更进一步更好地贴近“生本”。

  创生和建构适合每个儿童的课程是学前教育个性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或必经之途,是每个有责任心的教师的必然选择。

  但在教师进行课程实践的时候,也存在许多问题,说到底就是一线教师的课程能力有限。

  因此,教师首先应把握学前课程的特点。即基础性、全面性、生活性、活动性、整合性、潜在性。

  同时悉知学前教育活动的特点,即计划性与目的性、儿童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统一、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情境性和整合性。

  

  在择选课程内容时,还需注重一下几个关键因素。第一,考虑幼儿年龄段特点。

  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在认知方式、游戏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教师应该准备把握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宜该年龄段幼儿的课程内容,通过适宜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展。

  第二,确定幼儿最近发展区。因为每个班级的幼儿都有着不一样的已有经验,所以才有了课程的出现。

  一样的课程主题,在不一样的班级就应该有不一样的课程设置,教师应敏感地辨析本班幼儿地最近发展区,进行课程目标的优化、课程内容的调整等。

  

  第三,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PCK所包含的领域经验包含着知识、能力与学习品质,它应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参照。

  教师应熟练掌握各领域核心经验,将核心经验用于目标的制定、内容的择选、评价的标准中。

  第四,满足幼儿个性发展。

  幼儿的发展不是匀速的,每个幼儿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为了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应不断生成新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个性发展。

  第五,结合当下教育新热点。幼儿园课程随着时代发展也应呈现出创新性、适切性的特点。

  教师应用新时代眼光审视“四爱”理念,将理念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创生出适合现代社会、现代幼儿的现代课程。

  

  (二)加强课程实施的灵活化、适宜性

  1.综合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的课程组织形式

  适宜的、真实的课程一定不是整齐划一的,教师不应该强求每个孩子都要参与到每一项活动中。

  既然每个幼儿的经验和兴趣不一,那么他们就有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所以教师应该灵活组织集体、小组、个别多形式的课程活动,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

  2.优化调整各活动形式的分布比重遵循张謇提出的关于游戏、养成教育等教育理念。

  教师应在课程活动形式的占比上进行比重调整,加大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社区活动等的数量。

  3.灵活选用适切的课程组织策略

  

  课程实践的脉络不应该是一条直线,一个活动结束,再接着下一个活动,这样的课程是单调的、是陈旧的。

  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用课程组织策略,使课程生动且扎实。

  (三)关注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全面性

  1.构建多主体的课程实施评价体系

  幼儿园课程的评价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参与、协作的过程,这些主体包括教师、幼儿、家长及管理人员等,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将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

  教师不应该是唯一的课程评价者,幼儿、家长、园所领导、高校专家都应该是课程的评价者。

  

  教师可以在课程时间初期,不仅组建合作团队,也可以组建评价团队。当然,这需要多方评价者全程参与课程的实践,同样需要科学的评级机制。

  2.明确多维度的课程实践评价内容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了解教育工作的适宜性、有效性,有助于调整和改进教育工作。

  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更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评价应伴随整个课程实践过程,是对多个内容的全面评价。

  (1)幼儿园课程方案的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是用于指导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文本,它是对课程内容、资源及时间等要素的一种规律性安排。

  它是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进程的书面表达形式。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评价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理念的评价,包含课程理念的正确性、清晰度、一致性和综合贯通。

  其二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结构的评价,这其中包含了幼儿园课程的方案目标、方案内容与方案评价。

  (2)幼儿园课程方案实施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实施的评价包括对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一日活动各环节的评价。

  评价方法可以灵活采用观察法、量化表评价法、多彩光谱评价法等,进行过程性评价、情境性评价、档案评价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