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历史趣闻:从宋代四大书院闲说古代书院那些事儿

  原标题:历史趣闻:从宋代四大书院闲说古代书院那些事儿

  "院者,垣也。"这是宋代学者王应麟的《玉海》对书院作过的最早的解释,用直白的话语来解释就是用一圈矮墙将建筑物围起来的藏书的地方。这简单而质朴的解释,从此为"书",为“书院”圈出了一片天地。

  也许,当时的人们还不曾知晓这片天地会是一个墨香弥漫,催生犹如天上繁星一般多的文人墨客之地。当你不经意间一脚踏进书院时,书香四溢,感同深浸书海,就会有种再也不愿意出来的感慨与赞叹。

  宋代,一个群英璀璨的时代,多少千古绝句由此而生,多少世经道理由此而生,多少文人墨客由此而生。座座书院,如闪烁的繁星,点亮中国历史长河的苍穹;如星星之火,燃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熊熊大火。

  宋代是书院教育发展的繁荣期,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和嵩阳书院被誉为宋代“四大书院”。

  这四所书院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特征、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等。其起源于唐代民间,发展到宋代始兴盛。

  北宋经济发达并拥有先进的印刷技术,北宋初朝廷大力扶持书院,佛道二教为书院提供了选址上的经验,佛教的讲说形式也促进了书院的发展,这些有利条件促使书院在宋代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期”,在此背景下宋代书院由此而生。

  一、民间书院的兴起

  在前文我们提到,书院这一教育形式的兴起是起源于民间的。

  在古代,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对于子女的教育都十分的重视,家里但凡有一点喘息的空间便会把子女送入学习分为更好的地方进行学习,这也如现代所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道理相同。

  而书院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始伊官方书院还未开办时,民间书院因为种种社会需要和现实环境而渐渐兴起,百姓们但凡家中稍有底子的都会将自己的子女送入学习氛围良好、师资力量充足、同窗可相互探讨学习的书院中进行学习,这远远比在家中自学或是请夫子来家中教学学习效果要来得好。

  随着民间书院的不断设立,宋代官方也渐渐重视起书院这一特殊的教学模式,并相继出现了官府支持并鼓励的官方书院。

  二、宋代四大书院之趣闻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山下,有“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之美誉,其创建者为唐朝的诗人李渤。要说白鹿洞书院最为经典的地方便在于其与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渊源极深。

  在宋代淳熙六年-八年的时候,朱熹花了一年时间彻底改造了白鹿洞书院的外观,使其原本就人杰地灵的外观更加富有生活及诗书气息,又用了一年的时间广集各类诗书字画,广收学生,聘请讲学,并在次基础上设立了一套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条”。

  而“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仅体现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儒学思想,也成为了南宋及之后封建王朝书院办学的模板典范。

  就这样,白鹿洞书院成为宋代一个十分重要的培养学生人才的基地,并在一次又一次地优化改造中,变得愈加的历久弥新,浓墨重彩,为世人所称道。

  应天府书院创建于五代后期,于北宋初年开始官学化进程。北宋建立后,逐渐结束了唐末五代时的战乱局面。随着政治经济的日益成熟,各地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北宋整体发展的趋势下,应天府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显著的政治地位,使其从普通的州府升格为陪都南京。在此期间应天府书院出现了两大特征,即国家层面的政策调控和书院自身的适应与协调。

  应天府书院的官学化既是其作为民间教育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北宋政治统治的需要。应天府书院官学化后培养了一大批鸿儒硕士,影响了两宋社会文化的发展,其产生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此时书院发展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应天府书院的存在也越来越不可忽视,并且在这其中,范仲淹的存在更是加深了人们对于应天府书院的向往。

  范仲淹,宋代名士,本商丘人,应天府书院见范仲淹回家乡守孝便立马趁机将范仲淹本人邀请到书院讲学,自此,应天府学院的名声则更是更上一层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应天府书院在当时抓住了范仲淹这个“流量密码”。

  岳麓书院,它是古代湖南地区的最高学府,为古代官府所认证,岳麓书院四字便是宋真宗所题写。

  在今天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一句话道尽了岳麓书院曾所做为宋代为中国诗词文化史上做出的不懈努力。

  刚开始时的岳麓书院规模非常的小,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岳麓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都为官方所认定的书院。

  在这里曾经出现过许多有识之士,培养出了一批如赵方、游九言等具有经世之才的学生,湖湘学派的多数学者基本都曾在岳麓书院学习过。

  在学规上岳麓书院提出的立志教育思想上继承了孔孟的思想,融合了程朱理学的观念,它提出学生学习应该树立目标时应该放长远,努力将自己与大儒贤人靠拢。

  并在这样远大志向的引导下通过"主静"和"持敬"实现"变化气质",达到修身养性与"立国爱民"相统一的目的。

  以此来消除不好的低俗的贪念。同时,其立志教育思想又有自身的特点:重视词章与道学不二,为学与经世不二,肯定志的现实性和层次性,鼓励学子结合自身实际确立自己的具体志向。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学府,位于河南地带。

  书院始建于北魏时期,在范仲淹、程颐、程颢、司马光等大儒的加持下变得愈加有名,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学子,并借此成为了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有一部分也是在此处修改编修完成的,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也在嵩阳书院这里发生。

  嵩阳书院从外观上来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传统书院的建筑格调,在思想文化上继续理学的传承、洛学的复兴,注重人伦、推崇孝道,在提高书院学生学术水平的同时,更强调端正学生的品行道德,讲究克己复礼。讲学形式自由开放,师生相互诘问,并订立学规。

  三、总结

  谈及宋代四大书院,其可说的事情可谓是说到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但我们所需要知道的是,宋代四大书院的诞生及兴起跟宋代当时的社会现状及现实需要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们的存在从当时的角度说。

  为宋代培养了大批的有识之士为国家为社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历史的角度说,宋代四大书院的存在,为了今日我们的教育模式及方法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