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桌,看大学丨考上清华,书桌上有什么

  原标题:从书桌,看大学丨考上清华,书桌上有什么

  “少年的书桌上没有虚度的光阴。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终会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

  央视主持人朱广权曾用这样一段话激励莘莘学子。

  书桌,是学生时代陪伴我们最久的学习伙伴。

  学霸的书桌,也往往藏着他们独特的学习秘诀。

  2023年高考放榜。

  众望教育联系到了一位刷足三年必刷题,高考省排42名,已签约清华大学的考生李昱霖。

  窥一角,见全貌。

  来看看李同学的书桌是什么样的,又有着怎样独到的学习感悟?

  01

  堆积成山的学习用书

  李昱霖口中,自己的书桌实在算不上整洁。毕竟每天的学习任务很重,书桌上总是堆满了课本、试卷、必刷题等学习用书。

  他说这些学习资料中,尤其想好好感谢理想树图书:

  “必刷题陪了我三年。高一数学竞赛时,我写三角恒等变换和导数不太熟练,买到的《高考合订本》里题量管饱,难度中等偏上,知识点全,用了两三个月下来,心里就很有底了。

  高三上学期复习,也是啃完了《高考合订本》里导数板块的重难点专题练习后,我就打遍天下无敌手啦。

  最后三四个月,我们很多人都用《押题卷》《预测卷》《信息卷》练理综。这些题目很新也很难,但正是因为经常见到这种偏难的卷子,所以高考时能够得心应手。”

  当然,书桌虽然堆得满,但丝毫不会影响他的学习状态。

  他向老师申请了教室角落的几个空座位一直坐在后面,不仅减少了书桌凌乱对学习状态的干扰,也省去了每两周跟着全班换座位时的“麻烦事”。

  同时,单人单桌能让学习环境更加清净,也能把人际交往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希望安静学习的时候我会坐在后面,学得无聊了也会坐回前面。”

  一举三得。

  02

  计时器

  无论座位换到哪里,计时器是李昱霖一定会带上的学习用品。

  他开玩笑说自己要做学习上的“时间管理大师”,计时做题。比如限定10分钟完成一道化学大题,10分钟完成一道英语完形,有时候还会挑战自我,安排25分钟做完14道物理选择题。

  计时器上的数字变化直观记录了时间的飞速流逝,这一紧迫感能让他平日学习更有时间观念,也更能训练出应急能力,适应考场“限时”完成题目的快节奏要求。

  03

  空笔芯做成的金字塔

  如果说计时器是学习习惯的话,空笔芯金字塔就是学习时的精神寄托。

  和很多高三学生一样,李昱霖会把自己写空了的笔芯攒起来。

  看着越来越多的空笔芯,以及越刷越高的成绩——那些埋头刷题的夜晚“肉眼可见”地有回报——他会更有成就感,更有动力继续刷题。于是,他专门做了一个空笔芯金字塔激励自己。小“金字塔”放在桌上,像一块高三的里程碑。

  虽然承载着寄托的“信物”经常会变——有时候是空笔芯金字塔,有时候是积木手办,有时候是游戏角色的贴纸周边——但书桌上,“信物”们要一直都在。“这些是我高三的一抹亮色。”他说。

  04

  图书馆借来的杂志、小说

  虽然书桌已经被课内的学习资料堆满了,但时不时的,李昱霖还会去学校图书馆借一些课外书回来,让桌上的“书山”再添新高。三年来,一共借阅过30多本。

  提升语文成绩是次要的,主要还是因为喜欢。

  比如他会因为喜欢玩游戏而借阅《电子游戏发展史》《电子竞技管理》,也会因为纯粹的阅读体验翻看《萌芽》:“可能没读懂多少,但觉得很爽就够了。”

  《岬》《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雪国》《织田信长》等历史类、轻小说类日本文学则是他更喜欢也更常借阅的文学书籍。

  课外涉猎广泛,从不“死读书”般局限于课内知识,这些生活中无心插柳的点滴积累最终回报在了高考成绩中。

  高考时,虽然数学没有发挥好,语文成绩却比他预想中高出了18分,“这次是我的语文救我!”搞了两年数学竞赛的他这样评价着自己的高考成绩。

  05

  没有手机

  高三一年,李昱霖手机使用时长加起来也没有很久。

  一是长期住校,手机不允许携带。只有每周放假的半天里可以使用手机。

  二是他自己也会有意识地收敛。

  从暑假开始,他很少再玩抽卡类比较“肝”的游戏,后来逐渐成为了只看游戏解说、刷刷游戏群聊的“云玩家”。

  没能在游戏中获得的征服欲,他会在刷题中寻求满足。

  “我会给自己打上‘刷题也是排位赛’的思想钢印。谁说游戏一定要是电子的?”

  06

  “只要在家就有水果”

  如果对比李昱霖在学校和在家的书桌,最明显的不同,是家中书桌上永远不断的水果零食。

  生活在气候温暖瓜果丰富的广西,母亲总是会变着花样地端出苹果、火龙果、梨子、山竹、柚子等各种应季新鲜水果。

  “他们的后勤一向可以。”李昱霖笑着说。高三备考这一年,父母有两次甚至还很惊喜地突然给他点了烤肉。

  他很感谢父母对自己学业的理解和支持,不光是在物质生活保障上,更是在对他想法的开明态度上。

  高一时,他有了高考“走竞赛这条路”的想法,父母都很支持,立刻安排了一套竞赛书。

  第一年准备竞赛兼顾课内学习,结果不甚如意,于是高二他选择了完全抛开课内学习,“脱产”竞赛,父母仍然全力支持。

  然而,竞赛这条路上竞争激烈,尤其在教育资源不均等,外省竞争对手强劲的情况下,自己几乎希望渺茫。

  越到后期,他越不坚定,甚至写了不少“emo小作文”,父亲看出了他的妥协,但仍旧没有多说,尊重他的选择。

  “过去就过去了,好好搞高考。”最终虽然竞赛结果并不如意,但父亲的这句话减少了李昱霖的自责内耗,让他更快收拾好心情,投入高考之中。

  07

  一张数学演算纸

  如果定格在备考最后一刻,那么李昱霖的书桌上,还有一张草稿纸,上面演算的,是今年的一道高考数学题。

  他走出数学考场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一道填空题算错了,脑子里忽冷忽热的,内心不断呐喊着“完了完了”,以至于当天打了一晚上游戏转移注意力,晚上做梦都在复盘考试情形,反复自责:“怎么会算错呢?”

  于是高考第二天,他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继续演算那道题目。

  思路清晰地计算之后,他发现自己其实没有算错,昨天的误判大概只是高考期间过度谨慎的结果——“高考最后的考验,反而是让我自己搞自己心态。”

  虽然松了一口气,但仍然心有余悸。考理综时,他多次深呼吸努力调整,一意识到走神就赶紧“拉”自己回来,终于将心态对自己的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理综和英语出色发挥。

  一张早起演算的草稿纸背后,也正是对自我的高要求。

  毕竟模考时基本处于前五名的分数段,与他竞争的同学都很优秀,稍不留神就可能名次后退。所以他在备考的最后三个月、高考出分前两周都曾经辗转反侧睡不着,总在担心“如果考砸了该何去何从”。

  好在长期内耗之后,他也终于调整出了更健康的心态:

  “你不可能卷动所有的人。

  说到底,比较、好胜这种心态还是不太可取。”

  “高考,过去就过去了”,拿到了省排42名好成绩的他,反而看淡了高考,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不愧余生”就好。

  写在最后

  其实,没有必要“神化”年级第一,高考状元。

  走近他们,会发现学霸的书桌也许同样凌乱,学霸的中学时代也许同样迷茫。

  只是,看到他们的优秀经验可以学习模仿,

  看到他们的共同烦恼可以学着对自己释怀,

  这些,会让我们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