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承诺书”打脸,特斯拉成赢家

  01一纸承诺

  关于这次的“不降价承诺”,可以联想到今年上半年,车圈此起彼伏的价格战。

  春季刚过,湖北武汉东风系列,以“车企补贴”+“地方政府”的形式,开启一波“掀桌子”般的大降价。其中最轰轰烈烈的莫过于最高补贴高达9万元的东风雪铁龙C9,从销售低迷到炙手可热。

   编辑 搜图●图源:网络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汽车品牌和地方政府效仿,席卷全国多地。

  一汽在吉林省开展消费补贴,最大可达1.5亿元;东风本田降价范围扩大至上海、重庆、四川等城市,优惠力度反超武汉……多地的BBA们没逃过,嘴硬的蔚来也加入。

   编辑 搜图●图源:微博

  降价卖货,能卖得更好?其实不然。

  7月5日,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6月,我国汽车销量预计达250.58万辆,环比增长5.22%,同比增长0.14%;2023年上半年汽车累计销量预计达1312.27万辆,同比增长8.84%。

  今年上半汽车年销量有所增长,但是考虑到去年受疫情影响,这样的销量其实并不理想。

  不少业内人表示,“价格战”虽然声势浩大,但是长久下来,对销量并未有明显的提振作用。

  销量没大涨,价格再这么卷下去,一两年之后,撑不住的车企都要倒一大片。而不少地方的GDP和就业又与这些车企高度挂钩。

  中汽协看不过去,为了督促车企停止价格战,联合16家车企,聚集占据了中国汽车市场90%以上销量的力量,签订了这份协议。但是内容一出,网上争议不断。

  毕竟,价格战下,遭殃的是车企,而消费者可是乐滋滋,期待能“捡个便宜”,入手一台好的代步车。

  02徒惹笑话

  更何况,这份《承诺书》的效果并不理想,不能保证汽车价格稳定。甚至有的车企,这头签完字,转身就因各种原图变相降价。

  同一日,南北大众分别对旗下ID.品牌有不同力度的降价调整。一汽大众推出最高7000元置换补贴和9000 ID.点券等优惠权益;上汽大众直接宣布最高立减3.7万,全系12.59万起,限量7000台。

   编辑 搜图●图源:微博@一汽-大众

  特斯拉依旧“我行我素”,坚持成本定价,第二日也“变相”降价。

  7月7日起,特斯拉升级对Model 3/Y的引荐奖励,购车人可获得3500元的引荐奖励和90天EAP免费使用权。

   编辑 搜图●图源:微博@特斯拉

  在此之前,特斯拉于7月1日就降价一波,Model X和Model S的价格将降低3.5万元至4.5万元。

  联盟内部开始“瓦解”,该降价的,依旧选择了降价。

  看看,一纸承诺书,并没有什么约束力,不但只是虚晃一枪,还被人抓住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漏洞。

  

  徒惹笑话。

  03降价还在继续

  一纸承诺书没用,降价还会继续吗?

  这一点,打响价格战第一枪的特斯拉是最有发言权的。

  答案是会。

  毕竟,马斯克的最终目标是自动驾驶。他曾说过,在自动驾驶技术完善之前,要以较低的利润率卖出更多的汽车,等将来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之后,就会产生可观的利润。

  既然都上升到战略布局层面,那么降价不会是短期动作。

  

  更何况,特斯拉有底气降价,未来也能接着降价。

  定价,表面说的是赚多赚少的问题,更深层次是能看出一个车企的生产水平和制造水平。

  当生产资料和生产效率提升了,成本下降是必然的,价格也会随之调整。

  特斯拉就是如此。

  比如一体压铸技术,把传统一两小时的工艺时间,压缩到最短45秒就能造出一个Model Y的车身。

  又省时间又省人工,制造成本大大降低。

  作为鲶鱼,马斯克在3月还表示,下一代车型将采用零部件同步生产和喷涂,然后进行一次性组装的全新生产方式。

  制造成本又能大大减少50%。

  压低成本,降价就轻而易举。

  在不断降价下,特斯拉在2023年一季度的毛利润依旧高达21.1%。别人是卖一台亏一台,而特斯拉是卖得少赚得多,卖得多赚得更多。

  

  ●图源:微博@比亚迪

  反观国内品牌,去年除了比亚迪拿下166亿净利润之外,蔚来亏了144亿,小鹏亏了91亿,还有亏得连裤衩都不剩的。

  可商场如战场,竞争都是腥风血雨,何其残酷。与其祈求用一纸君子之约来禁锢特斯拉的实力,还不如学学比亚迪,把自己的实力硬搞上来。

  比亚迪一直很魄力,说不生产燃油车,就整个生产都断掉;说要摆脱“低端”“便宜”标签,就推出百万豪车品牌“仰望”,布局高端化;说不愿依靠供应商,就走自主研发道路,核心的零部件能自己生产就自己生产,保证生产和成本的自主可控性。

  一步一步走下来。

  所以,比亚迪靠着实力,能扛得住特斯拉不断降价带来的杀伤力,相反,没有实力的车企只能等死。

  优胜劣汰才是产业规律。

  要知道,过度保护并不能推动全球性的知名汽车品牌的诞生,只能延迟站在悬崖边上的车企的死亡时间罢了。

  我们需要更多的比亚迪,而不是费力呵护的车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