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透露什么信息量?|徐瑾

  就业问题的核心是企业问题,甚至可以说,民营经济活,市场经济就活,就业就活。民营经济对经济有着关键的意义,市场上有一个粗略的“五六七八九”说法勾勒其地位:贡献了五成税收、6成的经济增长、7成的创新、八成的就业以及九成的企业数量。

  对此,本次会议也有不少表态。除了常规经济政策之外,譬如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等等之外,会议尤其强调,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

  这种表态,显然是对于企业家而言是一个稳定的信号。不少研究已经指出,其实企业家在市场中并不害怕政策方向,向左转有向左转的做法,向右转有向右转的谋划,但是方向未知的不确定性是企业家最为忌惮情况,因此,政策的连贯以及稳定其实是经济体制最为重要的竞争力。而回顾最近四十年的经济腾飞,深化改革的提法,在任何时候都是中国不应该回避的主流路径,而改善民营经济营商环境,也是对于民营经济贡献的肯定。

  如何防范宏观风险

  第三,会议对宏观经济面临的重大风险提出了新的、也更加明晰的认识与应对之道。

  最近市场重新流行对日本经济的学习了解,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理论出圈,其实是市场担忧的体现。会议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除此之外,还强调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当前中国经济在宏观方面面临的最大风险来自何处?答案可能是债务。之前专栏中我也曾经多次强调,现代经济是信贷经济,这意味着任何金融危机本质上都是债务风险,而当下中国的债务压力已经日渐增加,最典型就是杠杆率的被动上升。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数据,2023年二季度宏观杠杆率上升2.1个百分点,从一季度末的281.8%上升至283.9%。其中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0.2个百分点,从一季度的63.3%升至63.5%;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0.8个百分点,从一季度末的167.0%上升至167.8%;政府部门杠杆率上升1.1个百分点,从一季度末的51.5%增长至52.6%。

  个人债务杠杆率增速已经趋缓,企业杠杆率水平与增速均高,政府杠杆率水平较低但增速较高。过去大家总说政府家大业大,可以给企业以及个人兜底,但是政府债务需要看两个层次,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单看中央政府的债务可能不高,但是如果考虑地方融资平台以及各种僵尸国企的负担,整个地方债务的形势并不乐观。本次会议强调地方债风险,显然是对于这一形势有所觉察。

  房地产与股市或松动

  最后,会议改变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判断,相关政策可能迎来松动。

  会议强调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一次甚至没有提到房住不炒,显然对迅速落入冰点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做出了重新判断,尤其是这一形势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有了更加切身的分析,这其实是一个进步。

  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引擎,一度被海外经济学家评价为宇宙中最重要的行业。整个行业对于经济影响甚大,直接拉动效应估计在20%左右;从银行系统而言,房地产贷款占比是4成,如果地方财政来看,房地产带来的土地收入影响起码是半壁江山,而从居民家庭资产而言,接近6成。

  某种意义上,房地产才是中国“大而不能倒”的行业,它不是简单的房价涨跌的问题,而是涉及无数家庭企业的资产风险。房地产市场目前价格和成交都出现下跌趋势,目前政策需要的是顺应这一趋势,以往房地产热门时期严苛的限购限贷、三道红线等政策,很可能将会迎来调整,对于危机中的民营房地产企业,也需要借鉴国外危机时刻的做法,采取一揽子合适的整体应对方案。

  文件通稿亮点不少,个人认为是今年以来在经济层面最为超出预期的表态。股市可能会对“活跃资本市场”之类说法感到兴奋,但这一说法仍旧是将股市当作协助完成宏观任务的工具来对待,而没有真正将其定位为“为股东服务的资本市场”这一简单明晰的功能,因而短期意义大过长期意义。

  在这样一个低气压的夏天,无论市场和企业还是个人,确实都需要更多明确的信号——至于信号如何落地,依旧是一个老问题,需要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