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博士1月叫2次救护车,都是“一心苦读圣贤书”惹的祸

  29岁男子小钟(化名)是一名年轻有为的博士。

  近日,他突感心慌、极度恐惧,以至于虚汗淋漓,四肢无力,不敢乱动,不得已,拨打了120。

  经过多科室检查,排除了小钟躯体及大脑器质性问题。

  过了几天,令小钟意想不到的是,这情况又再次发生。

  情急之下,小钟又赶紧叫了救护车。

  短短的1个月,小钟竟然叫了2次救护车。

  这次,小钟又挂了临床心理科。

  

  医生了解得知,小钟来自农村,一路靠奖学金读到博士,还去了国外深造。回国后在深圳工作,可常年苦读养成晚睡,工作后面临作息改变及职场压力。无奈之下,他自我社交隔离,坚持低物质消费。

  最终,医生诊断为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用医学专业术语说,则叫“社交恐惧症”,也叫“社交焦虑症”,或者“见人恐怖症”。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医师杨乐金介绍,

  社交恐惧症是常见的神经官能症之一,患者表现为对社交场合或情景过分的紧张、害怕、恐惧,常常不敢与人对视,且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心慌、胸闷、面红目赤、汗多等)。

  简单地说吧,就是害怕参与社会,不敢与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往。

  有果,就必然有因。

  那么,造成小钟这一病症的罪魁祸首又是谁呢?

  很明显,这与小钟常年一心苦读、心无旁骛息息相关。

  也就是说,小钟的心里只有学习,只有求知,而淡化,甚至废弃了社会交往。

  眼里只有课本,心里只有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了一心学习的好习惯。

  但无形之中,这样做,会慢慢地习惯于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也会渐渐地远离了人际交往,脱离了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不想和人交往,甚至一见到别人就会产生紧张、害怕的情绪。

  参加工作后,小钟面对生活和职场压力,也采用了“自我社交隔离”。

  这也是以前多年养成的习惯使然。

  不想社交,就越不想社交,甚至对社交产生恐慌和愁苦。

  小钟片面,甚至错误地认为,他远离了人群和社会,不仅会少让自己惊恐焦虑,少受压力,还能安心工作和学习,一举两得。

  这便是造成小钟“社交恐惧症”的前因后果。

  小钟,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心苦读,努力学习,不管身外事,难道也会得病?难道也是错吗?

  可事实上呢,就是错了!

  哪怕小钟不承认,也不行!

  那么,流传千载、颠扑不破的至理古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本身是错了吗?

  或者,这是在误导莘莘学子?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出自《增广贤文》,是在告诫天下书生只需用心于自己的学问,对书本以外的任何事不闻不问。

  这句话,不知何年何月就早早地烙印于我的大脑里,并始终指引和叮嘱着我。

  我想,不仅是我,你们大多数人和我应该也是一样一样的吧?

  出生于农村的孩子,自打有意识、能懂事起,无不被父母用这句话教育和引导着。

  父母们认为,这句话,自明代开始,始终代代口耳相传,不就是为了能教育和启迪孩子安心学习,发奋苦读吗?不就是想让孩子一代比一代强吗?

  学习的时候,总是时不时地想着窗外的大事小事,能安心吗?能学有所成吗?

  单从这点来理解,这句话,没毛病!

  但,为什么会造成小钟今天的“毛病”呢?

  那么,原因,不是这句话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或者说,这句话没毛病,而是人在理解的时候出了问题。

  或者说,小钟在理解和应用这句话的时候,出了错——片面地理解,僵硬地学习!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正确地理解应该是:

  在“苦读圣贤书”的时候,要“两耳不闻窗外事”,要专心、安心、细心和耐心!

  不读书的时候,可以闻闻窗外事的,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咱们要清醒地明白,这句古训出自明代,且有着独特的意旨和内涵所在!

  那个时候,全国上下,唯有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是一个人的江山,一个人的社稷。

  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的长治久安,统治阶级便采用了控制人心的方法,从思想上奴役和压制人。

  比如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也叫“八股取士”,规定,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规定了命题范围,规定了文体,这都还是轻的,更为重要和关键的则是“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最后这点,才暴露了统治阶级的狭隘和卑鄙的本质——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管控一个人,最低级无效且愚蠢的方法是束缚身体的自由,而最高级和最聪明的方法,则是控制这个人的思想。

  西方有谚语: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简而言之,管制了一个人的思想,就意味着掌握了这个人的命运的。

  可见,八股取士,是统治阶级很精明、很长远的计谋。

  如此,但凡考中做官的,很多都必定无疑地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听话。

  因此,这便是这句古训的狭隘和局限性。

  时代变了,社会不同了,咱们自然就应当换个角度去重新理解,重新定义,而不能被约束和局限,更不能新瓶装旧酒!

  遗憾而又悲叹的是,哪怕现在,诸如小钟之类的人,仍有好多人在一成不变地用老思想来理解和定义这句古训,能不被误导,能不出错?

  

  再者,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都是一个“人”的社会。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岛,都不可能不依赖别人而独立生活的!

  但是,就像小钟一样,他们的世界里出了书,就是书,势必会脱离人群,脱离社会,变成一个十足的书呆子,与人不会交往,难以沟通,害怕融入社会,畏惧世态炎凉。

  这就是自我封闭,或者叫闭关锁国。

  想想当年大清采用的闭关锁国方针政策,咱们就能触类旁通地理解和看清一个人若也这样的后果。

  该读书的时候,要安心苦读书;不读书的时候,要试探、摸索地踏入社会,交朋结友,这才是对这句古训的最好理解和完美应用。

  对于我国灿烂丰富的文化财富,我们采用的方法应该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时俱进,灵活变通”,而非“一成不变,因循守旧,食古不化,死学死用”!

  “一心苦读圣贤书”不仅不是错,反而还应该被提倡和宣扬,不过是错在了理解的因循守旧上,理解的食古不化上,理解的愚昧僵硬上!

  与诸君共勉!

  【我是@吾手写我心,愿诸君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