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就有很多博士,高等教育规模空前绝后

  冷丝自媒体原创,拒绝转载!策划|刘冷丝栏目|丝说文化教育

  唐代的教育当然是发达的,但是,唐太宗时期的高等教育,也包括其他方面的教育,有极其繁荣的一面,也有许多并不利于教育发展的一面。

  陈凯歌《妖猫传》中的大唐盛世从李渊到唐太宗晚年,经过短短20余年的发展,大唐的高等教育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据《旧唐书》说,“于国子监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太学、四门博士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而且,“学生以备艺文,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其玄武门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有能通经者,听之贡举。”

  正是因为大唐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强大力量,以至于“四方儒士,多抱负经籍,云会京师”。同时,各国学生和学者都来大唐学习和交流,“俄而,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请于国学之内,鼓匣而开讲筵者,八千余人,洋洋济济焉,儒学之盛,前所未有也。”

  襄阳新建的唐城从史书的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仅在长安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达到了8000余人,当时设立的国子监“博士”,即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老师就有1000人左右,这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这样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也给当时的中央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唐朝法令规定教育投入中包括教师的俸禄、职田、俸料及雇佣其他教辅人员的开支。再有,法令还规定,所有官学学生都实行廪饲制度。唐朝在各衙门设立食堂,学生像其他政府官员一样享受庖厨。很难想象,8000余名学生,还有千名教师,每日粮食消费也是一个不小数目,这还需要再加上还要维持这么庞大的机构日常行政费用及营缮费用,无论是古代哪个时期的政府恐怕都难以维持长久。

  果不其然,到了高宗重新规划教育时,原有的国子监只剩下原有队伍的的八分之一规模。

  现在的西安古城这种盲目扩大教育规划虽然可能一时看起来极为辉煌,但长久看却是对教育发展的破坏。一时教育规模那么大,一时又急剧降低,对原有教育资源无疑是一种浪费。再说,平心而论,从唐朝的教育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各项教育投入不算少,甚至可以说唐财政对教育的负担过重。就拿所有的学生都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免费食宿这一项恐怕在封建社会就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唐朝的其他学校也存在着甚至比中央官学一样严峻的经费问题。教育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经费投入,才能开展持续稳定的教学活动,唐朝教育的繁荣也正是因为缺乏这种保障而只能停留于较短的时间,这是唐朝教育不能持续繁荣的根本原因。

  影视中的唐太宗和杨贵妃盛唐时期的教育发展给当代教育有一个很大的启示:教育规划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仅在于某一具体政策、制度本身的好坏,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更要看其执行的效果,这往往需要各项政策的配合。

  敬告|刘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首发媒体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