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

  成为我市首个签约省级重点扶持项目的本土作家

  近日,江苏省作协公布了全省“第八批重点扶持文学创作与评论工程”签约项目名单,我市作家周荣池申报的长篇散文《村庄的真相》被正式列为扶持项目。据了解,高邮本土作家作品被正式列为省级重点扶持项目尚属首次。近日,记者再次采访了这位青年作家,走进他的文学创作世界。

  

   

  执着多年入选扶持项目

  江苏省“第八批重点扶持文学创作与评论工程”签约项目面向全省百余个县市的作家进行评选,申报人数众多,评审要求严格,今年共评选出9个正式扶持项目,13个入围项目。周荣池的入选作品为长篇散文《村庄的真相》,该长篇散文计划分物、事、父母3个篇章,计236篇,整部作品计划创作25万字。谈到这部作品的申报,周荣池深有感触地说:“这部作品能够有幸成为省级重点扶持项目,关键有两点,一是选题定位相对较为准确,二是执着不懈的追求。”长篇散文《村庄的真相》写作源于他的长篇散文《诗经中的里下河》,后者写于2008年冬天,主要以诗经中提及的草木鸟兽为出发点,书写如今它们在里下河环境的生存状态,共7万字,在《盐城晚报》开辟“诗经中的故乡”专栏发表,并选入散文集《草木故园》。接着,周荣池又写成1万字的散文《村庄的真相》,在《散文百家》2011年第6期发表,该刊在封二刊登了作者照片并作重点推介。此后,周荣池开始筹划创作长篇散文《村庄的真相》,以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家乡里下河的风土人情。2011年,周荣池将《村庄的真相》的目录纲要整理申报省作协第六批重点扶持文学创作与评论工程,当年该作品未能入围。但周荣池并未就此放弃,他认真打磨增删目录,并坚持申报下一年的扶持项目。终于他的执着打动了评委,这部长篇散文在历经了3年等待与调适之后成为省作协的重点扶持项目。

  新书领衔扬州“文杏书系”

  2013年,对于周荣池的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相对忙碌而充实的年份。在长篇散文获得扶持的同时,他的长篇小说《李光荣当村官》于4月底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城市出身的大学生李光荣在宁静的无名村挂职担任副支书的一段时光。李光荣是村庄的外来者,却又作为村干部深深参与到村民的生活中。李光荣和村民们一起经历了劣质化肥风波、养虾致富、招商引资受骗等事件,和房东女儿刘海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书中也通过李光荣的耳闻目睹,揭露了农村存在留守儿童缺乏关爱、村民赌博成风、村镇干部腐败等问题。李光荣虽然常感觉“无能无力”,但还是和当地干部共同努力,为村民们实现美好富裕生活奉献力量。《李光荣当村官》是2012年度扬州市政府文艺创作引导资金资助项目。作为2012年扬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成果,共推出一套9本“文杏”书系。《李光荣当村官》作为这套书系的领衔之作,在当初接受专家评审时就得到一致认可。扬州市文联主席刘俊在这套“文杏书系”的序言中首先就对这部作品进行了高度评价,称其有“生活的热度”。作为一部政府文艺引导资金扶持作品,该书以幽默的语言、原生态的农村图景以及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当代农村生动活泼的场景,也勾勒出一位年轻大学生村官成长成熟的人生画卷。知名作家傅宁军先生这样评价,“小说描绘了一幅当下农村发展的百事图,反映了一个大学生村官走向成熟的路线图,语言轻松诙谐,具有浓烈的乡村气息,是一部完全有实力走出江苏的现实主义作品。”《文学报》以专版的形式刊登了小说梗概,并配发了知名评论家、中国作家网副主编马季先生的评论《一段“遇见”的青春故事》。

  农村是他写作的根

  因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周荣池理所当然地将农村题材作品作为他创作的重心。在写农村生活时,他的创作方向是多维的,在体裁上跨越散文、小说和评论,而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散文创作方面,周荣池目前已出版散文集《隐秘的风景》《村庄的真相》《而立集》,其散文作品也常常见诸《美文》《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雨花》等名报大刊;小说创作方面,早在2005年,还就读于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周荣池就出版了长篇小说《绝境》,后来又陆续创作了长篇小说《童年》《在人家》《爱的断代史》等,其中《爱的断代史》的多个篇章分别发表在《雨花》《短篇小说》《江河文学》《翠苑》等刊物;在文学评论方面,周荣池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在《文学报》发表评论多篇,其中不少作品在《文学报》头版刊发,《一个时代的红楼梦》被多家报刊转载,并被《语文报》选为当年学生综合阅读推荐文章。但是,多维的写作探索并没有让这位青年作家失去重心,周荣池明白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他更多的精力是集中在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上。用周荣池自己的话来说,农村是他的根。周荣池出生于龙虬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走出一个作家,在别人看来是“鸡窝里飞出了凤凰”,但是对于周荣池来说,他爱上写作倒是有点偶然。小学的一次作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他耍小聪明在《作文选》上抄了一篇。这一抄不要紧,不知情的老师当众表扬了他,这让他以后每次写作文都特别地认真,真有点“逼上梁山”的意味。周荣池出生的村庄有个奇怪的名字:南角。在那个村庄度过的十八年岁月,对于一个现在生活在城市的作家来说不仅是农村生活的贫苦和寂寞,在他的记忆里留下的还有草木、鸟兽等风景,婚丧嫁娶的风俗,还有喜怒哀乐的风情。周荣池深情地说:“这些像一幅幅迷人的画卷。当我们拼命地要离开这片贫瘠的土地时,城里的月光照耀的却是那个遥远的村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范围在萎缩,人群在减少,风俗在淡化,生活方式在改变。过去的那些风景和习俗完全靠记忆,总有一天会被淘汰干净,周荣池基于这种背景的写作,除了具有浓厚的情感因素之外,也具深厚的人文意义。一草一木饱含深情,一字一句倾心书写。对于这个青年作家而言,他的选择是一种深情,更是一种信念,他要用自己的生花之笔为自己,也为后来者留下一幅农村的唯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