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刀子”亦伤人,不做“沉默的羔羊”

     相比校园暴力,网络上的各种谩骂、侮辱同样会伤害学生的身心。 /CFP

  晨报记者 朱晓芳 实习生 徐雪兰

  如何确定自己的孩子遭受了网络欺凌?发现孩子受到欺凌,家长该怎么办?

  昨天,上南中学向全校1300名学生发放了学校编写的《网络欺凌预防指南》。该册子的实用性受到家长的欢迎。

  “如果说校园暴力是一种‘真枪实弹’的硬暴力,网络校园暴力就是‘软暴力’,各种谩骂、侮辱会像‘软刀子’ 一样伤害学生的身心。”上南中学学生处主任张正国如此解释编写《网络欺凌预防指南》的初衷。

  危害大:网络的恶意辱骂致花季少女自杀

  网络欺凌,是网络时代的新现象。即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这一现象在青少年及未成年中亦多有发生,且危害性较成年人更甚。

  网络欺凌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谢永江提到了2006年发生在美国的梅根事件。当时只有13岁的梅根·梅尔因不堪忍受“男友”在网络上对自己的辱骂而自杀,而这个“男友”竟然是假的。“2006年,密苏里州一名妇女为了报复跟她女儿吵过架的梅根,在网络上冒充16岁的男生跟她交往,取得好感后,进行长期反复恶意的辱骂,导致这名13岁的女孩自杀。事件在美国引起很大争议,梅根的母亲后来成立了一个反网络欺凌的梅根·梅尔基金会。”

  心理学分析研究发现,与传统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相比,网络欺凌造成的心理伤害可能更大。它会导致青少年长期的心理伤害,包括丧失自信、沮丧、脾气暴躁、学业成绩下降、逃学,有时还会引发校园暴力或导致自杀。

  反欺凌:发放预防指南比做课题研究更实用

  上南中学推出的《网络欺凌预防指南》只有近4000字,以口诀、问答等形式对网络世界中的欺凌现象进行了定义和归纳,并向学生及家长提出了应对建议。

  这也是国内首份由学校编写、直面“网络欺凌”的校园实用手册。上南中学为何要做第一个“吃螃蟹者”呢?

  上南中学学生处主任张正国告诉记者,两年前,他偶然间在媒体上看到一篇网络欺凌的专访,引发了他的深思。时下,智能手机风靡,微信、微博、贴吧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暴力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他说,国外已经有因网络欺凌造成严重危害的案例。2013年8月初,多年受湿疹和抑郁困扰的英国少女汉娜·史密斯在某网站注册的主页上贴出照片,发布求助信息。可是,随后几个月的回帖中却充斥着“丑女”、“肥婆”、“喝漂白水吧”等恶毒的评论。持续的谩骂、诅咒和人身攻击,最终令这名14岁女孩不堪其辱,精神崩溃。

  张正国说,国外针对网络欺凌已有相关的研究调查,但国内研究仍空白,坚定了他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的决心。于是,张正国开始对“高中生网络欺凌预防和干预的实践”的研究,并撰写了题为《破解网络欺凌新困局,从提高防范意识做起》的研究论文。

  “到今年年初,在前期的课题研究基础之上,我决定采取更实用的办法——推出预防网络欺凌的小册子。”张正国认为,“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心智还不健全,但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却很强。在网络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容易言行过激。加上网络身份的虚拟性,不少人认为不必对自己的网上言论负责,从而令网络欺凌现象更加严重。与传统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相比,网络欺凌造成的心理伤害可能也更大。”

  他还认为,网络欺凌不仅仅是诽谤、造谣等言语暴力,传播和受害孩子相关的图像、音视频等也会带来伤害。“或许他认为这只是一种恶搞,但一旦在网络中广泛传播,其实就是一种欺凌。”

  促普及: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身心强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1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达到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

  而针对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8个省、直辖市的调研结果显示,这些地区的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最集中年龄段,已经由15岁降到了10岁,占46.8%。未成年人网民低龄化和普及化,也让网络安全成为一大隐忧。

  上南中学推出《网络欺凌预防指南》,是做了一件可喜的探索和尝试。据介绍,上南中学还会基于这份指南,酝酿相关的课程,让“预防网络欺凌”的内容,走进教室,并通过组织各班开展主题班会和专题讲座,普及相关知识。

  张正国表示:“如果兄弟学校有需要的话,这本手册可以借鉴共享。”

  他希望这本小册子能让青少年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比如不轻易在网络上泄露私人信息,如果遇到网络欺凌事件,不要以暴制暴,“但也不要沉默,一旦遭遇到网络欺凌,可以通过适当的的方式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