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时评】你知道语文课本里的内蒙古有多美吗?

  去年年底,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志强撰写的《课本里的内蒙古》用一篇文章串联了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关于内蒙古的描述,从小学到高中共有6篇课文,有诗歌、有散文、有草原、有高山、有人物、有远古……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小学二级课本里不足30字的《敕勒歌》,勾勒出苍茫辽阔草原的壮美风景,堪称描写内蒙古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四年级《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把内蒙古的这片苍茫草原用白话文描述后,变得活泼起来。“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百舌鸟和金黄鼠也是一对‘好朋友’……春夏之季,百舌鸟到金黄鼠的洞穴里去产卵,在它的洞穴里孵卵育雏。”

  五年级,老舍以自己到内蒙古大草原做客的亲身体验写下的散文《草原》,描绘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的草原风光图。“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让老舍沉醉的不仅是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人的热情豪爽,更是各族人民之间溢于言表的深情厚谊。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七年级语文《化石吟》为读者描绘出生物进化的图景,在我国的东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扎赉诺尔长眠于地下的猛犸化石苏醒了,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生命的航船从远古不息地向现代进发。

  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有关内蒙古的诗篇被传诵至今。居延故址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王维出使边塞时目睹浩瀚苍凉的大漠景象后,写下了千古名句《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被收编在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里。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这是诗圣杜甫笔下的王昭君。如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旁,枝繁叶茂,草木长青。草原人民心目中的王昭君是弃汉宫繁华毅然踏上出塞征途,以一己之力使得边塞烽烟熄灭的和平使者,更是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成为北国草原上一颗永久璀璨的明珠。

  这些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多是不同历史年代的名家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折射了时代精神。从少年时代校园的朗朗书声中不经意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内蒙古的美远不止于此,从连绵的大兴安岭到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从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到无垠的乌梁素海,从静谧的阿尔山天池到神秘的阿斯哈图石林,从“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到“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内蒙古的壮美风景已经从课本中走进了人们心里!(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