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李:打造最“潮”思政课 当好学生引路人

  获评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的她将思政课堂搬上舞台、搬到田间山区

  周小李:打造最“潮”思政课 当好学生引路人

  

  周小李教授在给学生上课。学校供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舒文 通讯员 赵小群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思政课或许有些枯燥乏味,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小李教授和同事们打造的思政课,课堂火爆程度超乎想象:有些学生为抢到前排座位,提前半小时去占座;毕业11年的学生返回母校后,也不忘前往蹭课……如今,周小李的思政课已成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一张闪亮名片。

  近日,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揭晓,周小李入选,“实至名归”成为她获奖后同仁和学生的一致评价。

  改革 让思政课变得“活色生香”

  回忆起从教初期的思政课堂,周小李坦言,学生睡觉或不认真听课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引发了她的思考——学生为何不爱上思政课?从备课形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评价等多个维度,她和同事做了一系列探索、改革和创新,最终将思政课变成了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活色生香”课。

  周小李介绍,“活”即思政课要源于生活,直面社会热点,因此,她常常会刷微博、微信和抖音,寻找最“潮”的素材,与教学知识相结合,为学生讲解。“色”即思政课要五光十色、形式多样,她和团队打造了“德·法·梦剧场”,将思政课堂搬上舞台,让学生通过歌舞剧、哑剧、情景剧、舞台剧等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学习。“生”即以师生为本,贴近学生实际。“香”则是说思政课要“香飘飘”,上出影响力。她表示,“活色生香”思政课决不是表演作秀,

  “潮”的最终目的,一定是要走进学生内心,影响他们的人生。

  开放 将课堂搬到田间山区

  周小李对学生思政课的评价方式也颇具特色,学生们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参加实践。“实践与学理各占一半。”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肖彦介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思政课的实践内容多种多样。例如,学生到校后的第一节思政课是在老师带领下参观校园,了解学校的红色文化。周小李和其他老师还常常带学生到雷锋纪念馆、党史陈列馆等实践基地,让学生理解了利他精神、雷锋精神,从而把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呈现在学生面前。她还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引导学生成长的“品牌”活动——“三下乡”,将思政理论课艺术化教学成果从教室搬到了田间地头、贫困山区、革命老区。

  据统计,从2016年开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化宣讲团先后在湖南、江西多个县和乡镇演出展示了十余次。每去一个地方,宣讲团均开展一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状况的调研,然后根据各地实际安排调整节目内容,通过艺术化的形式,从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为专业的理论政策接上地气、架起桥梁、拉近距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基层群众心里。

  探索 用“研、学、游”引导学生立志成长

  在周小李和学院其他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取得了一项项骄人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学生获2项国家级、5项省部级创新性实践和研究性课题立项,并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近100项;学习毛泽东协会、红色学坛分别荣获全国百佳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湖南省十佳大学生社团。

  在看到学生取得成绩的同时,一个新现象引起了周小李的关注。她说,与“90后”

  “95后”相比,“00后”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他们有些“佛系”。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除了授业解惑,还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因此,她用“研、学、游”引导“佛系”大学生立志。“研,就是带着学生研究党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在课内学习、在课外学习,将读无字之书和有字之书有机结合起来。游,就是带着学生去实地考察、参观,去社会实践,去感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受民间疾苦、感受榜样的力量,培养‘佛系青年’的为民意识、使命意识和目标意识。”对于这一新课题,她和她的团队将深入研究,引导学生更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