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之痛

      本报记者 颜优华

      2月20日,新学期开学前一天。

      长沙市雨花区的朱女士忙着为读小学3年级的女儿报名奥数班和作文培训班。朱女士本不想让孩子早早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但又不能不正视现实——孩子将来升初中,参加奥数培训无疑会增加择校的筹码。她对去年底教育部取消奥赛获奖者保送资格的消息毫不知情,在她看来,谈保送为时过早甚至是好高骛远,眼下最想做的就是让孩子能够进入一所重点初中直至高中,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去年11月19日,教育部等5部委联合发文,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主要涉及中学生学科奥赛:全国奥赛一、二、三等奖,最多加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既无保送资格,也不加分。

      事实上,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规定,公办初中及小学禁办奥数班;随后又逐步取消奥数加分和实施免试入学等政策。此后,众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封杀奥数。从最初的精英教育,到全民疯狂,再到时下的被封杀,奥数已陷入尴尬境地。

      选材利器还是洪水猛善

      当前,奥数似乎成了抹杀孩子活泼可爱天性的元凶。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曾在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认为奥数对少年儿童的摧残之烈,远甚于黄、赌、毒和网瘾网迷,说它“祸国殃民”毫不过分。著名华人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也认为,奥数无助于甚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不赞成中国以奥数的形式培养学生。

      反对之声并未止于专家。今年1月18日,在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市人大代表、国务院参事沈梦培起草了《坚决反对用“奥数”选拔学生的议案》。议案当场就得到53名代表的联名附议。与此同时,全民奥数的践行者们也轰然倒戈。《中国青年报》近日的一份调查显示:83.6%公众支持改革或取消奥数。

      当封杀之声甚嚣尘上时,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拉起了捍卫奥数的大旗。一个月前,她在学校的教育实践报告会上,发出了“奥数不是反革命”的呼喊。刘彭芝的底气源于她手中的一份文件:2010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委发文,批准人大附中与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合作成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每年在北京市小学五年级中选拔招生。她认为,由于家长望子成龙、一些培训机构漫天要价,加重了学生负担,以致现在奥数被严重妖魔化。但数学是鉴别超常儿童的重要参照,有利于这部分儿童的智力开发。

      湖南师大附中奥赛教练蔡任湘也认为,奥赛本身没有错,也不是洪水猛兽,它应属于特长教育范畴。不只是奥数,包括其它学科的奥赛,为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而开设,有利于发掘学生潜能,也有利于选拔、发现优秀人才,是培养国家和民族精英的重要途径。如因 “功利奥数”而全盘否定的话,那无异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有专家认为,奥数成为选材利器,那是家长学生之痛,奥数成为洪水猛兽时,那是民族之痛。

      奥数该不该存在

      有专家指出,刘彭芝与社会主流意见的交锋,其实是本质的奥数与异化的奥数之争。长沙马思特外国语学校副校长何志元认为,在精力和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学习奥数没有任何坏处,而且是智力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发的有效方式。只因应试教育体制下,奥数培训商业化成为升学需求,使奥数成为学生的负担,因功利性强而产生了一些不应有的非议。

      事实上,翻开中小学数学课本,不难发现奥数的踪迹。每个知识点后的课堂练习中,最后总有类似“鸡兔同笼”等奥数题目。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湖南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张定浙认为,这些题目是为那些基础好、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提供拓展思维的平台。他表示,新课改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成长性,要让“不一样的人得到不一样的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不管是普通数学还是奥数,都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内容,都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整体素质和学生个体数学发展能力为目的的教育。

      当下,学奥数几乎成为所有学生的共同使命。有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有调查显示,78.1%的公众表示身边普遍存在“奥数热”。受访者中,29.8%的人学过奥数,26.6%的人打算让自己的孩子学奥数。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现在一些学校开设“思维训练班”、“趣味数学班”等,实际教授的内容就是奥数。正是这种全民奥数将奥数异化了。

      张定浙建议,奥数有特性,真正要学好奥数需要孩子感兴趣、自身水平够,家长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否则,带给孩子的只有压力。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他认为,导致奥数泛滥的根源是应试教育,单靠封杀奥数,显然治标不治本。只要“择校”机制还存在,奥数热就不会消退。

      谁的奥数谁的痛

      说全民奥数也好,疯狂奥数也罢,让孩子学奥数实属家长的无奈之举。因为奥数确实成了孩子上名校的敲门砖。

      在湖南长沙,“小升初”主要实行就近免试、微机派位入学原则,除此以外,民办初中拥有60%的自主招生权。而家长们普遍看重后者入学方式,他们认可的名校大多是民校。

      虽然教育部门每年都在强调学校不能举行组织任何形式招生考试,但大多数名校为抢占生源,不惜使用各种手段组考,从中选优。在考试时,数学试卷的设计以奥赛试题为主。即便在入校后,还会有类似的分班考试,依成绩排序进入“快慢班”。“孩子不能因为没上奥数班而失去进这些好学校的机会”,朱女士道出了大多家长的心声。

      蔡任湘认为,好学校追求好生源,好学生向往好学校,这似乎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但由于“名校”稀缺,很多学校在升学和择校招生过程中对奥数竞赛证书和奥数成绩特别重视,最终导致了全民奥数热.

      剖析奥数,表面上是功利化和商业化的结果,更深层原因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高考体制的弊端所致。张定浙认为,想要奥数教育回归理性,一需教育部门严格执行小升初、初升高的政策,让奥数与升学彻底脱钩。二要加快教育均衡步伐,好学校多了,奥数热自然会降温。

      □新闻链接

      奥数的前世今生

      奥数最早起源于匈牙利,1894年,该国教育部门通过一项决议,准备在中学举办数学竞赛。此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也纷纷效仿,举办中学生数学竞赛。1959年,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在罗马尼亚举行。1985年,我国派出两名选手参赛。同年,数学家华罗庚去世,为了纪念他,于1986年开始举办“华罗庚金杯赛”,影响很大。此后,“走美”、“希望杯”、“迎春杯”等小学奥数赛事接踵而至,各式各样的奥数培训班开始铺天盖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长沙的奥数并不热。当时目的很单纯,仅仅是为了选拔苗子并在全国奥赛上取得好成绩。培训由数学教学研究会组织,并作为研究会的常规工作,教师培训也是无偿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奥数的商业化和功利化开始初露倪端。长沙市每个少年宫都将奥数、作文培训作为创收的主要手段,在职教师也逐渐加入到培训队伍。此后,初中入学考试取消,奥数突然变热。不少中学为了招收更多的优秀生源,把奥数作为标准。高校扩招后,大家意识到,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有进入名牌大学热门专业,才有更好的出路,而奥数又自然成了进入这些好专业的敲门砖,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孕育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