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镰季,一首歌谣在浒墅关乡村传唱 ——歌谣里的乡村振兴 浒墅关老人用山歌传情寄

  现下正值秋收开镰季节,苏州各地广袤田野上总能向世人传递丰收后的喜人画面,而当记者置身于浒墅关路东三村的千亩良田中,不仅看见一幅幅“镰舞”喧嚣的画卷,更听见一声声润泽耳蜗的歌谣……

  “什么风吹来暖洋洋,什么风吹来顶顶冷,什么吹来懊糟热……”68岁的李国玲是浒墅关青灯村村民,视频中她唱的是从小流传做农活时候唱的山歌,语调一出便能立刻把听众们拉回到曾经的乡村生活场景中,用现在流行的话是“有乡愁内味了”。

  浒墅关依傍大运河,有“城之尾,乡之首”之称。种田的农民、养蚕的蚕农、打草席的手工艺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定的水乡地理环境、方言特征,造就了浒墅关及周边地区群众纯朴的性格。

  

  在数以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浒关人用山歌这种原始的表达方式,记录生活,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寄托美好的愿望,在苏州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小时候,家里人下地、搓绳、打草席的时候都会对唱山歌来提神,有时一天要干十来个小时的体力活,不唱山歌干活哪来的劲。”李国玲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浒墅关,几乎家家户户的老辈人都会唱几首山歌。李国玲母亲是一个山歌迷,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打草席时,她总会唱起山歌给大家提神。儿女们长年累月听着母亲唱山歌,自然也学会了不少。李国玲说,对于他们这一辈人来说,山歌唱的就是生活本身。

  在内容上,浒墅关山歌以四季农耕、触景生情而生发的传说、故事等为主要内容。李阿姨随口便唱起了表达儿童美好愿望的山歌《小人唱唱小山歌》:小人唱唱小山歌,蚌壳里摇船出太湖,麻雀打雄打掉铜陵山,蚂蚁上山捉老虎。

  还有田耕劳作的山歌《种田歌》:穷穷苦苦只怨天,勤勤俭俭扒三年,勤俭种田有饭吃,会做生意赚铜钿。阿有看见穷人穷到底,阿有看见富人富千年,常言道:砖头瓦爿有翻身日,困龙也会上青天。

  山歌文化源于传统农作生活,是浒关人的一种情感归属、内心深处的一份乡愁,这些歌唱起了江南美景,唱到了丰富物产,也唱出了吴地百姓的生活、愿望和心声,勾起了大家无限乡愁。

  新时代语境,唱出新时代内容。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浒墅关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昔日的山歌已经失去了原本生存的土壤。此时,李国玲也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的语境里,唱出新时代的内容。

  2006年5月,青灯村成立了腰鼓队,李国玲便是负责人。在她的指导下,腰鼓队的演奏传承了山歌的曲调风格。此外,李国玲还尝试对传统山歌进行了现代改良,运用原有曲调重新填入反映当前生活的歌词。她自编自唱的《六大嫂喜唱高新区新农村》,曾在高新区的团拜会上受到热烈的欢迎。

  一曲唱罢,李国玲闲聊起来,以前唱的山歌,都是从长辈那里口口相传而来,以打发劳作的辛苦。现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乡的路通了、水通了、用电有保障、住房也安全。所以,现在唱的山歌,都是自己所见所闻的家乡变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这样唱出来的山歌,歌声里都是甜蜜的味道呢!”她所唱的山歌里,既有对现在幸福生活的感恩,也有过往艰辛的回味。“熬过苦日子,才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鉴于山歌反映了吴地文化特有的气质,记录着历史的脚步,浒墅关文化中心等相关单位也对此十分重视,正在想方设法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引导“山歌达人”赋予浒墅关山歌时代内容,并保留原有的韵味。

  浒墅关的山歌再度被唱响,在留住乡愁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刘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