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教育沉淀,三一学校的前世与今生
今公园路上的福州外国语学校(福州第九中学)历史悠久,前身是三一学校。校园内有一栋老建筑曾作为俄国驻福州领事馆的领事官邸。
同治四年九月(1865.10)俄国驻福州领事馆开始设立,首任领事德理。
俄国人多在福州从事砖茶贸易。1864年,俄国政府颁布了禁止茶叶从西部边界进口的法令,俄商的茶叶进口贸易转向了中国。他们首先于1865年在汉口创办砖茶厂,收购茶叶、茶末,加工成砖茶。1872年,他们在福州仓山设立第一家砖茶厂,当年就制成每筐64块约一担重的砖茶800筐。1873年增产至1500筐。此后,他们还在更靠近茶叶产地的建宁府南雅口、太平、三门和延平府的西芹等地设厂。到1876年,福建境内已有9家俄商砖茶厂,分属阜昌、新泰、顺丰等3家洋行,年产砖茶52024担。如今朝阳路上仍可见俄商福华茶厂遗迹。
随着福建茶叶贸易的衰落,俄国商人的经营也大受影响,使得俄国政府撤销在福州的领事业务。最迟至1907年,俄国领事馆即撤出福州,后把产权卖给三一书院的创始人万拔文。
传教士万拔文,在回忆录《在华生活二十年》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如何从俄国人手中购得房产和土地,用以建造三一书院的故事:“我们主教紧急召我去见他。看起来好像当时俄罗斯在福州的茶叶贸易大幅衰减,所以他们决定放弃俄罗斯的在榕领事馆。而我的一位至交布兰德先生在福州做生意。他听说那块地和那些房子要出售,赶紧为我们的传教团获得了首次的优先购买权。”
“我闻讯立刻和主教赶去俄罗斯领事馆商谈,当天就完成了这个百年难遇的交易。当我们站在领事馆办公室里,眼看着各种契约一一签字,那种感觉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终身难忘……”
根据史料记载,俄领事馆出售的时间应是1907年。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传教士万拔文(W.S. Pakenham-Walsh)主持真学书院和广学书院。那时全体中国牧师写信要求设立教授英语的学校。差会原仅决定设英文班,由万拔文兼任英文班的事务工作,由都柏林大学福建布道会负责,同时调了来必翰(Rev. W. P. W. Williams)来福州;但万拔文极力提倡创办“汉英”性质的学校,经差会同意,他就着手创办“圣马可书院”。
1912年,圣马可书院与广学书院等学校合并,成立三一学校,包含小学、中学、汉英三部。当时俄罗斯人在福州经营茶叶失败,使得这位幸运的牧师购得俄国领事馆所在地作为书院。而后,他以及他的妻子为之付出大半生的心血在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上。
至今,福州市外国语学校(九中)校园内还有一座钟楼,名思万楼,是校友表达对这位教育先驱的纪念。
出品:烟台山管委会
榕壹文化
稿件来源:整理自《烟台山史话》
图片来源:池志海、网络
文章转载自:行走烟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