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281人次,宁海教育协作硕果累累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就在前不久,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正式对外发布,8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宁蒗即将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在这一进程中,南通海安从1988年起开启的支教行动,开创了东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32年间,281人次海安教师为宁蒗培养了2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输送了1万多名大、中专生。从2016年起,海安、宁蒗两地在合作创办的宁蒗县宁海民族中学中,创设了全部由海安老师授课的“海安班”,这一班级现已成为了当地教育的一张响亮名片。
宁海教育协作结硕果 “海安班”成为当地响亮名片
2020年高考,宁蒗县宁海民族中学“海安班”创出佳绩。全班44人参加高考,29人成绩超过600分,全班均分达到616.6分,一本上线率达到98%。宁海民族中学也成为当地人心目中最好的高中。2020届“海安班”毕业生卢磊说,这就像奇迹一样。
奇迹出现之前,宁蒗县高中教育是另一番局面。当时,县里最好的初中毕业生,都想方设法到外地去念书,县里高中毕业生只在1998年,有考取过清华大学的记录。优质生源外流的“虹吸效应”,将可能带来宁蒗县高中教育的“空心化”,给宁蒗县脱贫攻坚奔小康进程带来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能否让最有经验的老师,来教那些最有潜力的学生?2016年,宁蒗与海安第九轮教育合作,开启了宁海教育协作“升级版”。海安遴选高中优秀教师赴宁蒗,创办纯由海安老师任教的“海安班”,大到教学进度组织,小到教辅材料征订,“海安班”都可以自己说了算。管理上的“松绑”,激发了海安班老师更大的主动性。“海安三班”班主任梅德均老师在办公室支了一张行军床,这样一来,不管午休还是早晚自习,学生都可以随时找他。
2019年第一届“海安班”毕业,全班52名学生近一半被“985”“211”高校录取。3名同学考入清华、北大。海安班的异军突起,在宁海民族中学也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更多的初中优秀毕业生选择在家门口就读。
云南宁蒗县宁海民族中学校长表示,归根到底就是以“海安班”效益,以点带面来带动全校的教育,“海安班”之外我们在大幅度提升。创办“海安班”,不仅体现在要把“海安班”学生教好,而是对全校乃至全县教育起到一个辐射带动的作用。
“闯”出来的“宁海模式” 奏响“教育扶贫”大美乐章
云南宁蒗与江苏海安,远隔千山万水,两地之间的教育协作始于“木材换人才”的构想。当时的宁蒗县,还是国家级特困县,县领导班子迫切寻找摆脱贫困的良方。在考察中,东部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教育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扶贫必扶智,治穷先治愚”。在海安考察交流时,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萌生了“木材换人才”的构想。
宁蒗希望通过教育来走出贫困的决心,也激发了海安伸出援手的信心,就这样,海安、宁蒗许下了一份“十年之约”。学校校名从两地各取一个字,就叫“宁海中学”。从此,横跨中国的两个县,开启了东西部教育合作的第一步。1988年8月,历经5天5夜辗转,海安首批支教老师抵达宁蒗,没想到一到驻地就遭遇了50年不遇的泥石流。
泥石流冲毁了学校,就手挖肩抬,重新建起来;没有饮用水,就用明矾泡、接雨水喝、趟沟越坎上山去抬;有高原反应,就挺一挺。但是最大的困难还是教学管理关。当时根据教育大纲对宁海中学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中等难度摸底,初一年级只有沿海地区小学四年级水平,许多学生还不能掌握四则运算。
他们从抓校风、校纪入手,严肃整治学风,并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教育各环节一抓到底。为了让同学们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老师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教务处分类设档,对一般差生、重点差生白天上课,晚上和节假日“开小灶”个别辅导。一年后的中考,宁海中学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两个班88名毕业生,26人考进重点高中,语文、政治、数学三科人均考分名列全县第一,全县前10名中,宁海中学包括第一名在内,共占了6名。
从1993年第二批支教开始,两地合作办学由初中延伸到高中,接管宁蒗民族中学高中部教学工作后,海安老师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把长期垫底的高考升学率,反超到丽江地区榜首。从1994年到2002年,宁蒗民族中学的中、高考升学率连续9年蝉联全市第一。当地人把“舅舅”这个亲切的称呼,送给了海安老师。宁海模式成了云南响当当的招牌。
传承“宁海之约” 教育之花绽放彩云之南
1989年,木材供应不再紧张,宁蒗也因为水土保护不再输出木材,“木材换人才”的约定成为历史,但宁海之间的约定,却依然在接力。32年来,两地秉持合作初心,一茬又一茬的“海安舅舅”从江海之滨前往彩云之南,用自己的真情、智慧与汗水在小凉山深处播撒知识,播洒希望。海安老师在宁蒗支教已经持续了32个年头,但是对于每一位支教老师来说,又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云南宁蒗宁海民族中学校园里有一块纪念碑,记录了当地为纪念宁海两地教育扶贫协作而将学校更名为“宁海民族中学”的一个经过,立碑的时间是2004年。如今距离最初海安老师来到这里,又一个16年过去了,海安老师仍然在这里坚守,与当地人民一起,共同描绘小凉山全面小康的历史画卷。
从海安南莫中学赴宁蒗支教的王拥军是有着20多年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他从第七轮开始就在宁蒗支教,一待就是10年多。但是每次接手一批新学生,对他来说仍然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去年刚接手的这个班,教学上也经历着“倒时差”的过程。最近一次全市统考,这个高一入学时全市39名的普通班,班级均分一跃跻身丽江市153个班级中第10名。普通班也可以“逆袭”,孩子们对自己也“刮目相看”。
大山深处的孩子,并不是教不好,只是起步比同龄人晚了一些。正因为如此,在宁蒗支教的每一位海安老师,都怀着最大的热情,给学生更多的关爱。海安老师范阳任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班,他发现,很多成绩一般的孩子,家里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处,学习方法的缺乏与学习成绩不佳背后,往往是学习动力不足。他与同学谈心,聊大山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知道,读书是通向山外最平坦的大路。
从第二批支教开始,合作办学延伸到高中;从2006年开始,又延伸到职业教育,教师流动也从单向变为双向;2016年,海安与宁蒗将教育合作引向深入,打造高效课堂。从1988年至今32年间,累计有213位老师,共计281人次,一茬又一茬海安老师,用薪火相传的接力,奔赴小凉山,在那里播撒知识和希望,传承至今的“宁海之约”,也成为东西部教育协作的范本。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金凤凰”飞回来了
海安赴宁蒗群体支教,用几代人的接力,托举起了小凉山儿女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希望。他们中的很多人,又陆续返回宁蒗,奋战在经济、社会管理和建设一线,成为宁蒗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建设的中坚力量。
宁海民族中学现任校长李学高是民中1995届毕业生,也是海安老师的学生。毕业25年,李学高还清楚地记得每一位海安老师的名字。1995年高考,李学高以全县文科第三名的好成绩考入云南高校就读,毕业后他有机会留在昆明发展,也有机会进入党政机关,但他还是选择回家乡做一名老师。
32年来,宁海教育合作累计培养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输送大中专生一万多名,海安老师教过的宁蒗学子遍布全国。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回到宁蒗,活跃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各条战线,成为改变家乡面貌的中坚力量。宁蒗县现有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7000多人,其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曾经受教于海安老师。
宁蒗县中医院急诊科主任范昕是宁蒗民族中学1999届毕业生,2005年从西南医科大学毕业后,他也曾在广东、昆明等地发展。2012年得知家乡正在招聘医生,他就毅然回到家乡工作。范昕是科室里唯一一名有临床医学背景的本科生,作为土生土长的宁蒗人,他会说彝语,跟老年患者交流更有优势。他经常带领同事开展急救演习,每年都有一些患者在范昕手上转危为安。
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19年,宁蒗实现财政收入3.1亿元,人均纯收入19360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了45倍和98倍。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梦想着走出大山去看一看的卢黎兰,在外闯荡多年后,又重新回到家乡发展。
前不久,宁蒗正式对外发布,全县8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宁蒗这个从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社会形态,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地区,正在挥别千年贫困,与全国人民携手步入小康社会。